聚焦临床实践教学 共筑医学教育新基石
“医学教育强师计划”临床实践教学筑基项目成功举办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15 11:56:00 浏览次数: 【字体:

7月9日至13日,由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指导,华中科技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为区域中心与深圳大学医学部师培基地联合主办“医学教育强师计划”筑基项目——“临床实践教学”教师发展活动在深圳大学丽湖校区顺利举行。来自全国25家单位的63名医学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培训,系统性提升临床教师教学能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注入动能。本次筑基项目紧密围绕“临床实践教学”核心主题,构建“讲座+工作坊”“理念+实操”的立体化培训体系。通过“全国-中心-基地”三层次联动模式,打造“筑基-领航-精研”递进式教师发展体系。

图片1.1

活动开幕式于7月10日举行,深圳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子梅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张冰副主任先后致辞强调临床教师是医学教育的核心力量,需以实践能力为根基,推动医教协同高质量发展。本次活动邀请到华中科技大学11位资深临床教学专家,他们在临床医学院、医学教育以及智能医学领域深耕多年,兼具丰富的临床与教学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为参会教师带来了一场高质量的教学盛宴。

讲座聚焦医学教育发展前沿动态以及医工交叉数智赋能的创新方向,以高站位的视野与前瞻性的设计丰富教学内容,为学员教学实践和数智素养提升注入新思维和新路径。

张进祥教授以“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建设与管理”为题,解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全周期教育实践的创新举措。本科教育以课程整合为核心,对标执业医师考试要求纵横整合,优化教材、更新大纲、创新教学模式。毕业后教育针对住培学员特点,强调病历书写,建设AI教学病例系统。继续教育引入国际标准,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他以“跑道与奔跑”比喻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生学习目标牵引下的主动进程,系统解析临床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逻辑与管理要点,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体系化思路。

叶哲伟教授围绕“AI赋能医学教育”指出,智能医学作为多学科交叉的新兴领域,将融合多种前沿科技,通过VR/AR、混合现实及数字孪生技术革新教学模式。智能医学教材体系建设需以国家教材体系为核心形成动态课程闭环,并依托国际智能医学学会提升国际话语权。他通过分享团队的研究成果,如构建高维度医学影像数据库、开发虚拟训练平台等,以及国际交流合作情况,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创新应用场景,为教师们打开数智化教学的新视野。

图片2

工作坊始终将实操技能强化置于核心地位,以沉浸式体验与高度互动的教学设计为特色,让教师在亲身体验中深化理解、在实践演练中打磨技巧,最终实现从认知理解走向熟练运用,真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迁移的教学技能。

图片3

翁秀芳教授团队主持的“课程整合及多学科协作的多师课堂设计与实施”工作坊,以TEAMER策略为核心框架,通过理论讲解、现场演示及集体备课实践,系统传授多学科协作多师课堂的设计逻辑与实施路径,涵盖教学团队分工、课程整合、教学目标设定、多元化教学、评估及反思等维度,全方位助力教师掌握跨学科教学的实操方法。


黄亚玲教授团队带领的“形成性评价”工作坊,采用小组讨论、情景模拟、案例分享等参与式教学方式,帮助教师厘清Mini-CEX和DOPS评价的重要意义、内容标准、实施流程、量化工具及注意事项,助力教师掌握形成性评价工具的使用规范,提升临床教学评价能力,以促进学生临床思维、技能等全面发展。

岳静教授团队主持的“如何规范开展教学查房”工作坊,以临床真实场景为依托,通过示范讲解、小组实践与讨论、分享与点评,让教师们形成直观深刻的印象,厘清教学查房的目的、意义,掌握标准流程、讨论技巧和设计要点等内容,帮助教师们提升临床带教的规范性与有效性。

图片4

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强师计划”致力于促进医学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深圳大学医学部与华中科技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本次跨校合作,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作为“医学教育强师计划”首批师培基地,深圳大学医学部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在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的指导下,持续深化与各兄弟单位的协同联动,充分发挥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与医学教育特色,聚焦临床实践教学创新、数智化教学改革等前沿方向,打造更多高质量的教师发展品牌项目,培养兼具临床功底与教学创新能力的医学教育中坚力量,为推动医学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贡献“深圳力量”。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