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新闻动态

班级主题活动 | 探索医学与人工智能融合之路,激发创新潜能

字体:
分享
日期:2025-07-04 16:54:56 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5月27日,A7-551教室气氛热烈,23级智能医学创新班在此举办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总结活动。该班全体同学及其班主任齐聚一堂,还特别邀请了医学部殷涛书记、王子梅副主任以及汪业军、黄炳升、周永进三位导师。大家共同回顾过去一年的成长与收获,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IMG_1010 

活动伊始,班长徐智轩率先登台,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班级同学自进入创新班一年来在学业上的显著进步。他通过数据对比和实际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同学们成绩的稳步提升,其中部分同学的进步尤为瞩目。徐智轩还着重介绍了班里的三位同学,以他们为典型榜样,激励大家明确自身定位,不懈努力前行,为班级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IMG_1019 

随后,团支书张耀接棒,围绕班级建设情况展开介绍。他分享了班级在日常学习管理中的经验与成果,重点介绍了班级的上课出勤率等相关情况,彰显了班级良好的学习纪律和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IMG_1037 

周颖同学则聚焦于班级同学在过去一年中所获得的各类荣誉奖项。她一一列举了同学们的突出成就:有的同学凭借在志愿活动中的突出表现荣获“公益之星”称号;有的同学在文体活动中大放光彩,获得“文体之星”称号;还有同学投身双创活动,斩获“双创之星”奖项;更有同学潜心科研,成功获得深圳大学“未来科学家”科研项目的资助。这些荣誉展现了班级同学的多元化发展与卓越实力。

IMG_1052 

接下来,活动进入经验分享环节。叶铭波、谢逸韩、向万顺三名同学依次上台,分别从科研、学习、生活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进入创新班后的深刻心得。

叶铭波谈到,初入创新班时,同学们对“医工融合医生”这一角色充满迷茫。但在经过Python、AI导论等课程学习以及导师项目的实践锻炼后,大家逐渐明确了“懂AI的临床医生”这一职业目标。

IMG_1054 

谢逸韩着重阐述了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与突破之路。他指出,在医学数据建模中,特征提取、算法理解(如反向传播梯度计算)存在困难,临床合作也面临医院间数据共享的难题。然而,通过文献复现、多模态学习(结合临床参数与影像)以及导师组会研讨等方式,同学们逐步攻克了这些难关。向万顺则分享了在生活方面的感悟,强调了创新班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个人成长的积极影响。

 

 

IMG_1060  IMG_1063

在科研汇报环节,活动气氛被推向了高潮。同学们依次上台,汇报了过去一年在科研领域所取得的收获与成果,并阐述了对未来科研之路的规划。他们自信的展示和深入的见解,充分体现了创新班同学们在科研方面的潜力与决心。

在嘉宾致辞环节,殷涛书记首先发言。他指出,创新班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学生破除发展瓶颈,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例如跨学科导师团队和深圳大学总医院的临床实践平台等,助力学生突破自身能力的上限。同时,他以“宿舍公约”为例,强调学生在集体生活中锻炼自主治理能力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未来适应跨团队科研管理的关键能力。

IMG_1068 

王子梅院长在致辞中表示,当今国家战略与创新班的培养方向高度契合。卫健委提出的“智慧医疗”方向为深圳大学的发展指明了道路,而创新班立足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势,致力于培养“AI+临床”复合型人才。她鼓励同学们留校攻读智能医学工程研究生,持续深耕医工融合领域,为推动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IMG_1087 

最后,导师黄炳升进行了发言。他提出了三个关键问题:1. 课题是否解决了真实的临床问题;2. 技术能否转化为对患者的实际价值;3. 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技术的本质。课题是否解决真实临床问题?技术能否转化为患者价值?学生是否理解技术本质?他提醒同学们要避免陷入“纸上科研”的困境,并以挑战杯项目中的一个实例进行说明:有些技术虽然看起来华丽,但却无法实现医学转化,无法真正应用于临床。他呼吁大家让科研课题回归到临床场景中去,确保科研成果能够真正落地并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他还提到医学与工程团队在跨学科协作中面临术语壁垒等痛点,提出通过“临床痛点工作坊”可精准对接需求。

IMG_1147 

此次总结活动,不仅是对23级智能医学创新班过去一年学习与成长的全面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与规划。相信在各方的支持与努力下,该班同学们将在智能医学领域继续勇攀高峰,绽放光彩。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