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书山有路>详细内容

书山有路

为迎接生命的终点谋求共识 ——读《最好的告别》后有感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2-04 21:58:47 浏览次数: 【字体:

周浩,深圳大学医学部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

 

“临床医生唯一害怕犯的错误就是做得太少。大多数医生不理解在另一个方向上也可以犯同样可怕的错误——做得太多对一个生命具有同样的毁灭性。”这是阿图·葛文德著作《最好的告别》第七章节“艰难的谈话”中的一端,也是整本书最触动我的一段。

 

202302042157282360.Jpeg

 

我每天在实验室和各种癌细胞打交道——肺癌、结肠癌、乳腺癌,我往它们的培养基中加入杀死它们的药物、看着它们在低温的离心机里瑟瑟发抖,毁灭它们对我来说轻而易举。每当实验数据显示大量癌细胞被药物杀死,我便陷入了一种莫名的自大状态当中——医学飞速发展,我们终有一天能击败癌症。今天,这本书的作者点醒了我,把我拉回到残酷的现实当中。我们对科学了解的越来越多。对病人了解的越来越少。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医学在极度复杂的人体面前是渺小的。我们必须要弄清楚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是治病,还是救人?需要我们专业医学能力的对象,是癌症,还是癌症病人?

202302042157282847.Jpeg

 

 

这本书使我回想起几年前在一部美剧中看到的故事,尽管是虚构的剧情但也足够给予我巨大的心灵震撼。心外科医生玛吉的养母黛安患上了晚期乳腺癌,常规的治疗已经没办法帮助到她了,而当玛吉得知这个消息后,开始研究起养母的病情、查阅大量的资料、研究各种最新的治疗试验。她似乎完全没有准备好接受母亲将要离她而去的事实。她不顾旁人的劝诫,执意要让养母接受最新的临床治疗试验,尽管各种治疗的副作用比癌症本身要更快地杀死黛安,她也希望某一天母亲奇迹的康复过来。虽然养母一直在配合着女儿,按照女儿的要求接受治疗,但是她还是在痛苦中去世了。养母去世后,身为医生的玛吉才意识到自己让养母经历了难以忍受的痛苦,甚至在养母去世后才发现,其实养母已经做好接受死亡的准备,在治疗前实现了自己周游世界的愿望,也深知治疗不会给她带来生的希望,接受治疗仅仅是为了不然养女在自己死后自责没有全力救治自己的母亲而痛苦。这个故事对我的触动是难以用文字书写的。

 

“要在人的必死性方面寻求共识,并以生命尊严和保持有意义生活作为生存要求,医患双方都面临着学习的任务。”作为一名医生,需要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病人我们都有能力去挽救。医学不是万能的,即便是最先进的医疗措施,对于像癌症这样的晚期病人来说,仅仅是延长患者的痛苦罢了。在明知治疗已经不符合患者最大利益的时候,还在继续提供治疗方案、提供虚假希望,被过度、无效治疗所折磨,导致患者以不人道的方式死去,是在让病人“奢侈地遭罪”。比如这本书的作者的父亲,在患脊柱肿瘤后无法继续从事泌尿科医生的工作,无奈地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逐渐丧失,各种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都让他生不如死,让他的家人百味杂陈。然而很多医生看到的仅仅是疾病本身,而忽略了晚期患者真正想要的。有的医生想的是如何为患者抢下一年或两年,但是如果这短短的时间里面,患者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失去了,失去了所有能够定义他们人格的事物,没有意义地活着,我们就应该好好思考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选项了。

202302042157285316.Jpeg

 

 

在做好自己的思想工作之后,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成为患者可以信任的医生。作者在书中描述了三种医患关系:家长型、资讯型、解释型。作者批判了传统的“家长型”模式——医生拥有绝对的权威,病人被动接受治疗决定;反对“资讯型”模式——医生提供信息,完全由病人自己做决定。而第三种模式,是作者所推崇的,医生和病人共同做治疗决定的“解释型”模式。这三种模式我有着自己的理解:“家长型”模式就好比医生站在患者的对立面,一味的呼唤病人朝自己的方向走来;“资讯型”模式犹如医生站在选择的岔路口,告诉患者每一条路会是怎样的,完全让患者自己选择;“解释型”模式中,医生始终与患者站在同一立场上,真正愿意聆听患者所思所想,帮病人权衡他们更大的目标,甚至质疑他们,让他们重新思考其考虑失当的优先选项和信念。在这种关系中,相比起治好患者的病,帮助患者确定他们想要什么更为重要。所有我们应该要学会这样询问:“对你来说什么最重要?你有什么担心?”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的目标和愿望为中心,更是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成果。

 

解决好如何使医疗向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的问题后,我们面临着如何向患者传递信息的难题。人们寻求的首先是信息背后的意义,而不是信息本身,因此传递信息的最佳途径,是告诉人们信息对于你而言的意义。“我很担心”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不仅让患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能让患者感受到医生和患者是站在一起的。书中提到了作者采用过的沟通策略——“询问,告诉,询问”。医生询问患者想知道什么,然后告诉患者答案,然后询问患者对医生回答的理解。我认为这样的沟通方式才是真正的“帮助患者确定他们想要什么”。然而,医患沟通是一门“大学问”,就算是像作者这样颇有成就的医生都在学习如何交谈,我想不是我简简单单读了一本书就能够理解到当中的精髓的。但是能够确定的一件事是,学习沟通不是掌握了几句话就足够的,而是要通过对大量的案例的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学会站在患者、患者家属的立场,深入思考医学、思考疾病,不断地累积人文情怀、积攒人道主义精神,这是我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所想的。

 

202302042157281490.Jpeg

 

为迎接生命的终点谋求共识,首先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应该意识到生的愉悦和死的坦然都是生命圆满的标志,如何帮助患者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不能仅仅把命运交给医学和技术。我们将来作为医生,应该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使病人的利益最大化,帮助患者确定他们心中所想,确定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帮助患者理解各种信息对于他们而言的意义,最终达成共识,医患携手共度,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提供尽可能多的人文关怀。

 

“医者父母心。”只会治病的医生不一定是一名好的医者。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