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共情的力量》有感
刘芳妮,深圳大学医学部2022级临床医学专业
最近读到一本好书《共情的力量》,作者亚瑟•乔拉米卡利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是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也是美国心理学会成员。他被称作全球共情研究第一人,许多学者都力荐此书,在书中作者结合个人亲身经历,剖析自我和读者一起探索共情的力量,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名高情商、会倾听、有力量、被需要的共情者。
共情能力是如今特别热门的词语,可以说,共情是情商的核心。到底何为共情?作者在书中给出了答案:“共情的实质就是把你的生活扩展到别人的生活里,把你的耳朵放到别人的灵魂中,用心去聆听那里最急切的喃喃私语。"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做出相应回应的能力。在共情能力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我们该如何成为有共情能力的人?作者继续给出答案。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为什么需要共情”,讲述大卫的故事及自己对共情的思考与探索;第二部分“共情,你真的做到了吗?”作者给出了成为共情者的方法。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以极大的勇气和真诚向读者讲述了自己的亲弟弟大卫因吸毒自杀身亡的故事,剖析了自己痛苦曲折的心路历程。作者出生于一个普通的移民家庭,全家人和睦友爱。不幸的是弟弟大卫大学退学、从军不得志、因吸毒犯罪被全国通缉走投无路。作者是最后与弟弟联系的人,当时作者已经心理学专业博士在读,了解所有心理学理论,知晓各种治疗技术,他自信自己可以拯救弟弟于深渊中,走回正确的生活方向,然而在数次沟通后,就在约好的日期前一天,弟弟吸毒过量饮弹而亡。这一结果使他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他意识到心理治疗中贴标签、模型化治疗的不足。他问自己:弟弟在最绝望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自此,他开始研究“共情”。作者希望通过研究“共情”来了解为什么弟弟会彻底放弃了希望,而家人们又可以做些什么来挽救他。他也想通过研究共情,去指导他人不要重蹈覆辙,让其他家庭免受他和家人们承受过的痛苦。共情,是一场自我救赎,完成这本书后,作者感叹:“如果能早写这本书,我弟弟就不会死了。”他已探索出一条心灵治疗的路——“这就是共情之路,这也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一种能够把我们从绝望带到希望、从怨恨带到宽恕、从害怕自己的软弱带到相信自己潜能的途径。”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共情的能力,详细介绍了诚实、接纳、宽容、感恩、信念、希望和宽恕等八种行为训练实现共情。方法也很简单,看一部电影,读一本书,了解“自己是谁,又知道自己不是谁”,回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电影院里,当放映一部催泪感人的电影时,有的观众会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潸然泪下,有的观众情绪不露于色,难道这就能断定没有流泪的观众就是没有共情能力的人吗?并不是的,那些哭泣的观众,固然是共情了电影中的主角,与主角共呼吸同命运,然而没有哭泣的观众,我们认为他们也可能同样有着足够强的共情能力,也许只是泪点高或是以一种更为理性的角度思考主角命运的原因。“共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我们不需要刻意去学习,当我们有诚实、接纳、宽容、感恩、信念、希望和宽恕的品质,我们理解他人,“一道光芒闪过,我们的现实生活崩塌。这时你才意识到,你和他人实为一体。”试想一下,当面对正处于痛苦中的人们时,一句“我明白我懂得,都会过去的”难道不比“你必须坚持,我比你更惨”更加抚慰人心吗?正如作者所说,“当人们正遭受痛苦或困扰时,他们最深切的渴望时被当作特例而不是常规现象来被理解。”
两个部分结束,我感受到共情的巨大力量。“通过共情,我们能够克服恐惧,学会相互之间重新建立连接,这就是心理治疗的过程。”当我们学会共情,我们能变得更诚实更宽容更坚定更有原则,我们能关爱他人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共情不仅是被共情者的幸运,更是共情者的认识自我成就自我的机会。共情的治疗不仅治疗他人更治疗自己。
关上这本书,我对共情的理解再不仅仅局限于理解别人,共情是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我感恩我拥有这种能力,并愿意为能正确使用之而努力。从医学的角度看,与患者共情,理解他们的痛苦是对他们最好的心灵治疗,共情是医学人文领域的重要组成,让我们学会共情,擅于共情,相信这会让我们更好地体会这世界体会这人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