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书山有路>详细内容

书山有路

读《当呼吸化为空气》有感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4-17 17:38:53 浏览次数: 【字体:

 

“36岁,我已经触碰到了人生的峰顶。我已经可以看见一片应许之地,从基列到耶利哥城一路到地中海;我已经可以看见我和Lucy,带着我们那还未出生、但即将到来的孩子,一起度过愉快的周末;我仿佛已经预见到,只要我的工作强度有所下调,我的背就不会再那么疼,而我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可控,我也终于可以成为那个,我曾许诺要成为的合格的丈夫。”

 

这是36岁的保罗·卡拉尼什,斯坦福学士、剑桥硕士、耶鲁医学博士、斯坦福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获得者。他的身上,是数不清的荣誉与光环,他人可能穷尽一生也无法达到的辉煌,也是他12年历尽艰辛的成果。此时百尺竿头只待更进一步——但也就是在这种刚刚触碰到人生巅峰的时候,他被诊断为了癌症患者。


202304171738332243.Jpeg

 

如果你明天就要面临死亡,今天你会做些什么?

 

被问到问题的人大多数都会思考有什么事还没做完,但保罗说:“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面对死亡,他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怨恨和愤怒,甚至没有不甘。他只是平静地接受了事实。像他的妻子露西说的那样:“他没有故作勇敢,也没有怀着虚妄的信念,认为可以‘克服’或者‘战胜’癌症。他坦然真诚,对自己本来规划好的未来变得无望,他表示悲痛;但同时又创造了一个新的未来。”

 

他开始重新捡起文学,并且决定和露西生个孩子。如果说孩子是他血脉的延续,那么文学作品则是他精神的延续。他用这种方式永远地活在了世上。

 

在书里,他回顾了自己过去三十多年的人生,我仿佛和他一起成长,一起探索亚利桑那的沙漠谷地,寻找人生的意义,思考“生理与精神并存”,在解剖后重新审视尸体和医学的真谛,经历残酷的神经外科住院医生训练,开始隐约感受到身体的疼痛不适,到疼痛难忍地躺在火车站的过道上,直到承认自己患癌的事实,在治疗开始前把精子入库,仪式性地做完最后一台手术,躺在病床上说“我已经准备好了”,感谢父母、告别家人,最后一次与妻子相拥而眠,摘下面罩,撤除监视器,接受最后一剂吗啡。

 

当他微笑着说出“我已经准备好了”的时候,我不禁潸然泪下。

 

他在文中写道,“在癌症确诊以前,我知道自己有天会死,可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确诊之后,我知道自己有天会死,可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但现在,他已经完完全全做好了接受死亡的准备,就像树叶飘落在湖面,就像在大风中点燃一支烟。

 

或许是因为保罗的文字太过冷静,抑或是他面对死亡的时刻太过平静,最后读完他写给女儿的话,我没有再哭,但从他温柔的陈述中,我感受到了一股绵绵不绝的力量,一股平静柔韧而又勇敢刚毅的力量。直到这时,我才真正理解书名的含义,死亡,不过呼吸化为空气。

 

我见过亲人在我眼前离开,我读过小说的人物去世,我看过电影角色的落幕,但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死亡带给人的究竟是什么。痛苦,无奈,脆弱;不舍,忍耐,坚持。这是我的感受,也是保罗的感受。但尤为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保罗的那份坦诚与勇敢。

 

面对死亡,他说:“我无法前行。”

 

他又说:“我仍将前行。”

 

“我要逼迫自己,回到手术室。为什么?因为我做得到。因为那就是我。因为我必须学会以不同的方式活着。我会把死神看作一个威风凛凛、不时造访的贵客,但心里要清楚,即使我是个将死之人,我仍然活着,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刻。”

 

202304171738332575.Jpeg

 

他没有欺骗自己可以战胜癌症,他只是平静地接受了,然后继续做他认为重要的事,无论他是否即将面临死亡。而这,就已经是难能可贵的勇敢和令人敬佩的坚持。直到最后他也不忘自己医生的身份,足以让人看出他内心的意志之坚定,信念之深入骨髓。

 

保罗说他的最高理想是引导病人或家属理解死亡。其实他早已做到这点。在这本书里,他的陈述如同面对妻子家人那样坦诚,他在死亡中探索生的意义,“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他留下的这本蓝皮书让千千万万个人开始理解死亡。

 

死亡,疾病,生命,是每一个医生终其一生研究的话题。

 

医学带来的究竟是什么?是逃避死亡?是铲除疾病?还是延续生命?“医学源自于人类最美好情感的表达”,但我也在医院里见过伤害引发伤害,痛苦滋生痛苦。 

 

医生毕生致力于救死扶伤,可人终有一死不是吗?并且有些疾病现在无法诊治,就像保罗,即便自己是一名医生仍然逝于最美好的年纪。既然总是要面临死亡,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但也许,活着本身就是意义。余华在《活着》中写道:“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若人生本无希望,那就向死而生。

 

随着现代医术的不断进步,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保罗的疾病也能被治愈。不过即使面对无法治愈的疾病,医生依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就像那句“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医学帮助保罗延续了一段时间的生命,只有活着,保罗才能把这本书写完,只有活着,保罗才能做好准备接受死亡,而最后也是医生给他注射了吗啡,让他平静地离开。

 

而要当一名好医生,根本在于要拥有一颗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这也正是这本书尤为打动人心的原因。在保罗的身上,我看到的不是神性,而是人性。面对死亡他也曾犹豫、也曾害怕;刚开始上解剖课时面对尸体,他也会觉得恶心与羞愧;他是学富五车、坦诚勇敢的医生,也是需要希望、脆弱敏感的患者。“不过,没有改变的,是在鲜血和沮丧之间极富英雄主义精神的责任感。在我看来,这才是一个医生真正的形象。”哪怕沮丧,哪怕彷徨,他从始至终没有失去对生命的敬畏。

 

真正感人至深的,并不是那些光辉的、伟大的瞬间,而是当你看见地震后被压在废墟之下的学生,呼吸困难,眼里却饱含对生的渴望;当你看见昏迷不醒的老人在听见儿子喊的一声“爸,我饿了”,而有了反应;当你看见一名医生平静地向患者家属告知患者去世,等到家属离去后蜷缩在医院门口的阴影里哽咽。

 

202304171738335470.Jpeg

 

在死亡面前,生命是如此脆弱,但生命又是如此坚韧。

 

若不存敬畏,只将患者看做机器、医疗当做修理、医学的意义看成不断修理机器直至其彻底崩溃,就会将人物化,只能看见死亡的必然,却不见生命的珍贵,只能看见人的病,却不见病的人。“冷漠和无知,是医生最大的敌人。”

 

死亡这一过程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活着的权利,失去了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权利,失去了喜怒哀乐的权利。生命本身的存在本身已是最可贵。只有常怀对生命的敬畏,才能高昂生的意志,面对死亡的绝望却从不放弃希望,做好当下,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正是我想要成为一名医生的原因之一,不单是帮助人们重新获得活着的权利和活的更好的尊严,竭尽全力挽救生命、守护健康,更希望能在人们的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像行走在黑夜里的火炬手,点燃每一颗黯淡的星星。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