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病历|癌途心阔,命途意悠
癌途心阔,命途意悠
作者:张欣怡
深圳大学医学部2023级临床医学专业
指导老师:杨迪
深圳大学总医院肿瘤科
生命短暂而脆弱,坚韧而永恒的,
充满了可能与奇迹。
2024年10月11日星期五,深大总医院住院部肿瘤科,今天是我首次来到肿瘤科,一进门,我的内心似乎就沉重下去了,从头到脚平添了许多敬畏、庄重、严肃的感觉。我仔细检查衣着,思考措辞,交叉手指希望今天一切顺利。我害怕问出一些让患者心里不舒服的问题——印象中的他们或内心脆弱,或脾气不佳,或沉重消极。
“这是我们今天的跟访对象——施老师。”我下意识地屏住呼吸。随着带教老师的介绍,映入眼帘的是一位挂着吊瓶的老者,他披着病号服,用没有挂点滴的手潇洒地与我们打招呼,与各个护士说笑,整体爽朗而健谈,丝毫没有“我是肿瘤患者”的任何迹象。我轻轻地吁了一口气。
在所有医学生的集体注目礼下,他稳稳坐在会议桌前,背往椅子上一靠,大佬风采十足,开始谈笑风生。“我先来个自我介绍。我今年七十二岁了,以前是建筑师,说来也巧,我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前还来在深大讲了三年课哩!这片楼,我还有做过设计与规划呢。但今天在这里我才不是什么老总,什么老师,我什么都不是,你们想问什么大胆问来,最好能每个同学都问,会的我就答,如果有不会的,”他咧开嘴一笑,“我最喜欢难倒我的学生啦!”
他开朗且大方,我绷紧的神经稍稍放松下来。
“施老师,你的病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呢?”有同学小心翼翼地问,我们都吞了一口唾沫,害怕贸然提起与病有关的问题会引起患者的不适与反感。
“我这个病,胰腺癌,那真是说来话长,其实要返回到2021年来讲呢,”出乎意料地,施老师非常真诚、一五一十地说了他的病发现、治疗的过程,丝毫没有负面情绪,同学们的神情也渐渐放松下来。
早在2021年,他就发觉自己胃部的不适,时常隐隐作痛,刚开始误诊是胃病,辗转了各个医院,从深圳到北京,历时8个月,最终才查出是胰腺癌晚期。期间常常胃痛到夜不能寐,体重一度瘦到了只有九十斤。听到这里我不禁深感惋惜。
但他像个没事儿人一样继续款款而谈,面不改色。“刚开始啊,那医生都不敢告诉我得什么病,还只是偷偷告诉我女儿是胰腺癌,基本只有五个月的存活期,”他故意压低声音,紧接着他又马上把声音抬高,“但我觉得没事,我跟他们讲最严重不就是恶性肿瘤吗,接受的了,有什么不能说的。”
他的眼睛闪闪发光,神采飞扬的。他认为人的心态很重要,如果心态垮了,整个人很快就会消瘦下去。他从不在家人面前表现出身患重病的样子,他不希望别人把他看作一个病人,不希望自己难过,还让亲朋好友都难过。他觉得人只要活一天,就要积极乐观一天。他总说,“人不要感觉特别重,也别把这病看得太重,一病就觉得特别沉重,这样的话压力还很大,精神气就不足啦!”他的手比划着,恰如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至此,我不由地感慨万分。
在此前,我似乎一直带着偏见去看待肿瘤科以及癌症病人,认为他们身患重病,内心脆弱得不堪一击,需要我们处处关照他,谦让他。其实是我的认识狭隘了,是我自己的生活经历不够丰富,总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施老师七十多年走来,风雨兼程,他丰富的人生阅历能使其内心波澜不惊。他,还有他们,他们害怕的也许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怕所有人都认为他们就是一个“病人”——从癌症结果查出的一瞬间,他或者她,不再是某教授、某工程师、某大拿,而是一个丧失了所有能力的病号,上楼几个人搀扶,出门有人看着,吃饭时更慎之又慎,所有人都为此悲痛——哪怕他们还能活好多年。
癌途心阔,纵使重病如癌,须依旧心向光明、心怀豁达,莫愁千里路;命途意悠,人生如逆旅,生死无常,应执从容之笔绘人生答卷,烟雨任平生。施老师在医院是病人,与其他病友谈笑风生,已开解了二三十个老人。脱掉病号服,他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总设计师,建筑工地上,叱诧风云。回到家里,他化身一位老伴儿,一位父亲,可以炒俩菜、与儿女话家常。他说,“胰腺癌这东西,你怕什么呢?就像毛主席说的那样,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会心一笑,乐夫天命。
有病治病,郑重地走好治疗的每一步,心态放平,过好可遇而不可求的每一天。关心他们,但不沉重,鼓励彼此,心事也别太重。
愿施老师笑口常开。此刻,阳光掷地有声,风也轻盈。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