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病历丨未知的每一天,都要好好生活
未知的每一天,都要好好生活
作者:龙柳婕
深圳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2023级
指导老师:许海琴
深圳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
提到肿瘤,人人都望而生畏,根本无法设想它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该如何自处。可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正有着一部分人在默默地与它作斗争。他们不敢声张,害怕惊扰了沉睡中的癌痛,也不敢肆意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害怕下一秒死神就来到他们跟前。
是的,我亲眼目睹了这些癌症患者普通的一天。
初入肿瘤科室,我环视了一周,在走廊上零零散散地有几位穿着病号服的患者。我观察着他们,试图找出他们之间的共同点,除了消瘦和疲倦,他们的表情都格外地平静,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呆在原地,很久很久。看着他们,我能具象化地感受到时间在他们身上一点一滴地流逝,但是好像什么也没留下。
带我们参观完科室后,带教老师把我们领到一个小房间里,向我们介绍今天要采访的患者。我们叫他彭伯伯,他今年 60 岁了,一年半前确诊胆囊癌,现已完成了手术,切除了整个胆囊和三分之一的肝,目前正处于化疗后的疗养阶段。
得知他患的是胆囊癌,我的心里“咯噔”了一下,据我的了解,这种癌的预后极差,很难治愈。在前往病房的路上,我都在不断地做着心理斗争,害怕触碰到类似死亡这些比较敏感的话题,彭伯伯该如何讲述,如何揭开内心深处的痛楚。
推开病房的大门,我看见我们今天的采访者------彭伯伯安静地坐在病床上,配合着护士输液。对于我们的来访,他也有些意外,不知所措地看着我们。带教老师向他介绍了我们的来历,他这才稍微放下心来,说:“没问题,他们有什么关于我的病想问的,都可以问。”
这位伯伯好像并没有我想象地那么避讳癌症这个词。我悬着的心也稍微轻松了一点。
我们向伯伯询问了他是怎么发现自己得了病以及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据他所说,他是去年四月份发现自己的身上出现大片大片的黄染和感受到身上明显的瘙痒,以及察觉到排泄出白色样的粪便,所以才来医院检查的。得知自己患癌后,他说自己没有什么感觉,心情没有太大的波澜,只是平静的接受这个现实,并在后续马上接受了手术治疗。
患癌和平静这两个词在他的语言里可以串成一句话,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那段过程,可能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是人生中一段巨大的打击,但是彭伯伯却表现得不太沉重。
我们接着询问:“了解到您做了化疗,您在这个过程会很难受吗?”
“其实化疗这个阶段没有我想象得那么苦,我的身体状况还是挺好的,能够抗下来,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他笑了笑,感觉不仅仅只是在向我们陈述这段故事,更多的是在向癌症表明自己能够克服它的勇气。
“您目前在化疗后的疗养阶段感觉怎么样,这段疾病带给你什么比较大的变化呢?”
“我的身体状况现在还是不错的,每周有两天来医院打吊针增强免疫力。要说变化的话,那可能就是没那么自由了。我以前特别喜欢骑车出去转转,或者一个人开车出去外面旅游。你们知道吗,我发现自己患病的前两天还自己一个人在西藏自驾旅游嘞!唉,但是自从化疗之后啊,我能明显地感觉身体大不如前,旅游的话那就更加不现实了,其实还有很多想去的地方没能够去,看看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吧。”彭伯伯也为自己原本自由的晚年生活感到惋惜。
我很好奇为什么一个患有预后效果极差的癌症的人能够保持这样乐观的心态,问道:“伯伯,您跟我想象得不太一样,感觉您在抗癌这一年多里还蛮乐观的,我想了解您是怎么看待自己未来的生活的呢?”
“是啊,我现在就是把心态放平,按照医生的要求治疗就好。我觉得我这一辈子都过得很顺,顺利地考上了不错的大学,分配到了待遇不错的国企单位,做着自己喜欢的核电站工作,退休后待遇还不错。即使是现在得了胆囊癌需要大量的开销,我的医保可以报销一部分钱,我的家庭也能支付得起这些费用。可能是因为前半生都过得太顺利了,所以也得让我受点打击和挫折。但是,我都能理解和接受。毕竟人生,总得面对一些起起落落,死亡也是人的归宿,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我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到什么时候,但是现在每天过得开心就好,在注意饮食的情况吃点想吃的,自己在外面兜一兜,按时到医院检查、治疗。虽然不能去想去的地方,但是每天过得简简单单地也挺不错的,还是要好好生活啊。”
听到这些,我之前的疑问都解开了。其实,我们以为的癌症患者的模样不一定就是他们真实的自己,他们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脆弱和害怕死亡的来临。这些所谓的担忧很多都来源他们无法真正地认识自己的疾病,是对未知的惶恐。但是,当我们能够主动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现状,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给他们一个心理预期和判断,都对他们的对待癌症的态度是有帮助的。就像彭伯伯一样,他了解自己当下的病情,能够感知自己身体好转的变化,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过好每一天普通但又充实的生活,这就是他对未知的态度,也是对死亡的一种坦然。
虽然与彭伯伯的对话结束了,但是作为一名医学生,我对于如何与在死亡边缘徘徊的患者沟通并为其进行引导的思考仍未停止。其实大多数患者畏惧的并不是死亡,而是未知的将来。如果不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状况,担心他们直面死亡时的感受,这样未知性带来的恐惧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内心负担。作为医者,我们更需要明白死亡是每个人的尽头,但是在人间生活的种种美好会永存在每个人心中,与家人、爱人、朋友之间的感情是不会因为死亡而耗尽。因此,帮助临终的患者回顾自己的一生,回忆美好的事情,尽可能让家属完成患者的遗憾,能够让患者更坦然地面对死亡的来临。这便是对临终病人最好的人文关怀。
生命有时尽,但是情怀没有。即便前路充满未知性,但是我们仍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患者不害怕未知,享受好活着的每一天,实现生命的最大意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