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病历 | 暮光里的歌者
暮光里的歌者
作者:杨蕙羽
深圳大学2023级临床医学专业
指导老师:杨迪
深圳大学总医院肿瘤科
“当黄昏降临,
我不是在哀叹白昼的逝去,
而是在静候星辰的歌唱。”
初见
在那个温暖的午后,我们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医学人文真谛的探求,轻轻推开了张奶奶病房的门。
未曾谋面时,我们已在脑海中将这位患者的形象反复描绘。也许是满头银发,步履蹒跚的;也许是历经沧桑,形容枯槁的;也许是云淡风轻,恬静淡然的。然而,当我们真正见到她时,却发现她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生动许多,坚韧许多。
张奶奶已年逾古稀,岁月这位无情的雕刻家,在她身上留下的,不仅是往昔风雨兼程的辛劳印记,更有那些长年累月与之相伴的病痛烙印,深刻而难以抚平。类风湿关节炎使她的手指关节呈现“天鹅颈”状,姿态哀婉,剥夺了它们原有的灵动与自如。右侧膝盖的半月板切除以及左侧髋关节置换手术,则让她双腿关节僵硬,不得不同拐杖如影随形。否则,即便是床榻至门槛的短短距离,也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床头柜上,药瓶林立,三两瓶盖里盛着各色药片,用以疗愈她那因动脉狭窄而供血不足的心脏,让它艰难维持跳动。
一幕幕景象映入眼帘。面对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坚韧与不易,我们竟一时语塞,不知该从何谈起,只好以目光给予这位老者无声的慰藉与敬意。张奶奶却仿佛看穿了我们的心思,爽朗地笑起来,招呼我们在病床边坐下。
相谈
她和我们谈起家乡和家人,话语中洋溢着自豪。秋日金色的阳光洒进病房,竟不及她眼中光芒那般温暖明媚。儿子工作上进,老伴悉心照料。“家庭是生命之光,照亮黑暗的地方”,这句诗歌在张奶奶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令我们感到安心的是,她出人意料得的健谈,并且极少抱怨什么。无论是对于深圳市温和的气候,还是总医院里细心友善的医护人员,她都不吝赞美之词。说起自己的日常生活,张奶奶拉开床头柜的抽屉,拿出几本书。“我腿脚不方便,平时最喜欢的,就是晒着太阳读书。”我凑过去细看那些泛黄的书页,几乎每一页上都有她的笔记。诗歌集里那些关于勇气、希望和爱的故事,总能激发她内心的力量。
尽管几十年来疾病缠身,但张奶奶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住进医院之前,她会定期去教堂听讲座,为家人和自己祈福。她坚信,通过祈祷与善行,可以为自己和家人积累福报,也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宗教不仅给予了她精神上的慰藉,更是她面对生活困难时的坚强后盾。张奶奶感慨道:“我学会了宽容与感恩,无论生活给予我什么,都能够坦然接受。“”如今在张奶奶眼中,生命是一场漫长而精彩的旅程,而死亡不过是这场旅行的终点站,它标志着新的开始,而并非终结,更不值得恐惧。这让她在面对生命的黄昏时,依然保持着从容和勇气。
张奶奶同我们聊家人,聊读书,聊信仰,聊未来,却独独对自己的病情一笔带过,只轻描淡写地说自己是身体不适,在医院做检查。然而我们已经从带教老师那里得知,张奶奶的检查结果提示癌胚抗原偏高,有患癌症的风险,心中不禁有些戚戚然。
或许,是不想让一旁的家人为她担心,于是选择独自承担这份压力;又或许,是她相信通过祈祷与善行,可以为自己和家人积累福报,让未来变得更加美好。无论何种原因,张奶奶这份坚韧与乐观,都让我们深受感动。看着眼前笑声朗朗,温暖亲切的她,大家都为她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支柱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打好基础,将来找一份合心的工作……‘”张奶奶那双大手粗糙,却实在温暖,紧紧握着我们的手臂,眼里满含殷切的期盼与温柔。她说,年轻是极为宝贵的资本,但更宝贵的是愿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愿以青春发光发热的心。她希望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能在未来的日子里,不仅成就自己,更能照亮他人,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领悟
原本对死亡充满恐惧与迷茫的我们,在这次交谈中,得以透过一位智者的眼睛,窥见了生命终章的宁静与深远。我意识到,死亡并非突然降临的恐怖事件,而是生命故事的一部分。每个人的生命终章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独特的旋律。张奶奶如同一位暮光里的歌者,用她的坚韧、乐观与信仰,为我们歌唱了一曲生命的赞歌。在她的歌声中,我们听到了这位古稀老人面对死亡的坦然,更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与希望的光芒。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开授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