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病历丨回应
回应
作者:陈璟涵
深圳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2023级
医学是一种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
我其实很早就注意到了走廊上等待的那位小姐姐,她在近30度的星期六中午,仍然身穿长裙裹着外套,口罩和帽子似乎想要阻隔所有窥探,只剩下一双眼睛焦虑而无奈地环顾四周。她靠在走廊的墙上,认真地听着机器发出每一个生硬无情的呼号。
我突然发觉,许多来看病的人似乎都不怎么用手机打发漫长枯燥的等号时间,他们的思绪好像被不断靠近的号码牵引拉扯。大概是心中没底,故而惶惶不安。
在只剩下一个号就到她后,小姐姐把自己的站位挪到了诊室门口。待里面的人起身还没走出诊室,她便快步进来了。
诊疗过程
“医生您好,下一个刚好是我。”她急不可待地开口。不过我寻思这“刚好”挺来之不易的就是了。
“嗯,坐,怎么不好啦?”张医生一如既往镇定地开口,让人感觉什么不好他都能解决。
“就是,星期四的时候我跟朋友去水疗,体验了一下搓澡,然后我全身就是这样了……”她撩起了裙边,露出了她的小腿。
听到搓澡,我原本莫名有点想笑,可当我看见那原本应该白嫩的皮肤上爬满了可怖的有红点的小包,我还是被震惊到了。而尽管她见了这么多次,小姐姐似乎还是被自己的腿吓到,她小心翼翼触碰着,眉头微微皱起,微不可查地叹了口气。
“两个腿都是,还有包括我的手也是,这是过敏吗?”小姐姐担忧地说着,拘谨地挺着背,双手紧紧地握着手机。
张医生没有回答,用医用棉签仔细的观察着这些红斑,神色如常地问“水很烫吗?”
“也有烫一下那个热水,大概是40度左右,”小姐姐想了一下突然反应过来:“所以是刺激到了我皮肤是吧?”
“对,这个不是什么特别的,这种是热疹来的。”张医生平静地给出了诊断结果,似是对这种情况得心应手,胸有成竹。
“热疹啊?所以不是因为搓那个东西?”小姐姐虽然不太了解热疹,但还是慢慢放松下来。
“搓也有影响,就是你皮肤感觉到那种热刺激啊、摩擦刺激啊,引起来的一个疹子。”张医生尽量用易懂的语言告诉她病因,并接着问:“你身上有没有不舒服啊?皮肤很痒啊这样的?”
“有,会痒。”
“比较痒是吧,会感觉发热发烫这样的吗?”
“那到不会,就是不碰就不太痒,就是比方说我现在穿的衣服。”
“摩擦到就会痒?”
“对,所以这是热疹是吗?”
“嗯,是的,不像那些病毒感染那样,这个你看……”张医生指着小姐姐腿上一块较为红肿的皮肤说:“这里都慢慢有水泡了,看到没有,都鼓起来了。”
“那怎么办呢,我是一个经常容易过敏的人。从高中到我现在30多岁,皮肤就时不时有各种各样的异常,比如说荨麻疹。然后我之前去另一家的医院医生就给我开过两种药说我很痒的时候涂……”
“这两种你先不用吧,这两种是针对皮炎的。”
“啊!我昨天用了……”
“这种其实也有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没那么好。你用点那个炉甘石洗剂,它是有那个清凉消水疱的作用的……”张医生详细地介绍着他所开的药的疗效,小姐姐也慢慢松弛下来,终于往后靠在了椅背上。
“最近你冲凉不要用太热的水。”
“哦!难怪我昨天冲凉之后特别痒……”
“医生,”小姐姐突然很郑重地问:“这个要多久才能消掉啊?”这似乎是她最为关心的问题。她眼睛期待地注视着医生,迫切又害怕知道答案。
“大概三到五天就好了,我等下会详细地和你讲用药的事……。”
她听到后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眼尾浮上笑意,随意地说:“也要三五天呀,我下周日要结婚了。”
尾声
难怪皮肤敏感、经常过敏的她今天会如此焦急。
难怪她看着自己的腿会如此地担忧。
因为她要结婚了呀。
我感觉这些密密麻麻的红肿的小包愈发碍眼了。
后来通过询问我知道,小姐姐受皮肤敏感之困已久,发过各种各样的皮肤病,也在深圳各种各样的医院看过,然而每个医生都给她开差不多的药,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根治方法,只能忍受反反复复的发作,后来也就很少因为皮肤的疾病去医院,不过是久病能自医罢了。这次来正是因为要结婚,所以想加速消下去。
“很多时候,医生的态度都没有今天这个医生那么nice的,也不跟你讲解。”
她说她从高中开始就经常看皮肤科,但那些医生从来没有详说这个具体是什么毛病,而她又看见医生的忙碌,也理解这可能不重要,只要跟着疗程就好了。可她其实一直分不清她到底是荨麻疹,还是过敏,还是湿疹,还是皮炎。其实很多时候在她看来是一样的,就是觉得痒,然后就是会红,但又分不清是什么问题。
她其实很感谢张医生跟她说,你这个是热疹啊,你这个没有病毒感染,怎么用药啊,效果怎么样啊。其实她的诉求很简单,告诉她这个皮肤病能不能好,能不能根治,她就会有一个心理预期,就会知道,只要遵照医嘱用药,后面就会减少发作,至少能去预防,心里总会好受一点。
“如果他就是看一眼就说啊,你这个就皮炎呗,然后或者开个药,然后我就走了。就其实我很懵的,但我也是只能这么用药。那我除了相信医生,我还能相信谁呢?我不能相信百度吧。”小姐姐带着调侃的意味说出这句话,但我却莫名感到心酸,如果今天真的是这样,下个星期就要结婚的她,会不会陷入心急如焚的等待,会不会对看病彻底放弃希望……
还好在走廊上一个多小时的等待是值得的。
但是,张医生其实也没做什么特别的事情,他只是用易懂的话尽可能提供了详细的诊断信息,告知了患者疾病的可能发展趋势以及需要病人做什么。但在这个忙碌的周末上午,显得难能可贵的是他平静却令人安心的态度。
医生很累,不停地思考,诊断,要不厌其烦地解释那些自己司空见惯的疾病。
可是患者也很累,他们挂号、排队、等待,身体的不适和心理的压力折磨着他们。
患者不知道自己的状况是什么原因,怎么解决。正是因为不知道,才会来看医生。如果得到的只是笼统的回应,身疾有药,心却未明。
或许,医生不论怎样的忙碌日程,都应该确认患者对诊断结果和治疗计划有清晰的理解,用真诚的态度与患者沟通,别让医学专业知识储备的差距成为交流中不可逾越的鸿沟,勿要出口便是高高在上的敷衍与不耐烦的回应。
医者仁心,解惑释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