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教感悟|播种者
人生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不忘其所始,不忘其所终。而生命,这个宇宙间最为奇妙而复杂的存在,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探索与思考的永恒主题。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没人能改变,有些人童年就夭折,有些人英年早逝。那么,面对死亡,你怕吗?
在进入医疗行业前的我从没见证真正的死亡是什么样的,我没有直观的认知,在步入工作以后,我见证了很多患者的离世,我才对死亡有了更多的感悟,确切的说,我看到更多的是绝望,还有什么比绝望更震动人心呢?中国人忌讳谈生死,仿佛谈论死亡就会把死亡招过来一样。所以绝大多数没有死亡经历的人在直面它的时候,是手足无措的,是十分绝望的。这个时候医护人员就显得尤为重要,仿佛是立即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要有正确的死亡观,能在患者及其家属迷茫无措的时候,为他们提供帮助。
初衷
在我从医的第七个年头,我有幸成为深圳大学医学部“温暖的医学”临床实践课的老师,在课程设计的“生·老·病·死”四个人生阶段叙事实践教学里,我负责的是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死亡。对于学生来讲,这很沉重。一开始我不知道如何对学生们讲,如何给他们上死亡教育课。但我知道他们作为未来的医生,注定要比其他同龄人更早接触到这件事情。所以,在基地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设计了生命情景死亡体验环节,通过沉浸式的讨论形式,以及场景模拟进行角色互换的形式下来体验和认识死亡,以此加深对生命与死亡的理解。经过161名学生的课程实践,我深感这种死亡教育形式的深远意义,它不仅对医学生至关重要,更应普及至更广泛的群体。
在医疗领域,当面对生死,医生往往需要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然而,在这样的医疗决策背后,医生们是否真正能够理解患者及其家属在生命末期的感受与需求?这始终是我作为一名医学教育者所关注的问题。因此,我萌生了设计生命情景体验的想法,旨在通过临终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医学生亲身体验不同角色在生命末期所面临的困境与情感,从而培养他们更加细腻的人文关怀能力。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与角色分配,及沉浸式的思考讨论,让医学生分别扮演患者、家属、朋友等角色,以及模拟多个临终前的场景,让学生们能真正的站在角色的角度去共情,去思考,共同经历一场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深刻体验。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们能够跳出传统的医学知识框架,以更加直观和感性的方式去理解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感悟
在为期数月的课程带教中,我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们心灵成长的见证者。161名医学生,从最初的好奇恐惧,到一步步走进了角色的身份。每位同学都有不同程度对死亡的感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他们对生命与死亡的懵懂、探索、理解直至深刻感悟。
在《临终前对话》的情境中,当那位学生扮演的患者妻子,以颤抖的声音说出“请放心,我会照顾好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知道你的爱永远与他们同在”时,整个教室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所笼罩。我看到,不少学生的眼眶泛红,那是被触动的心灵在无声地共鸣。我感悟到,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让学生们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死,更教会了他们如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传递爱与希望。
而《死亡体验》环节,则是一次对生命边界的勇敢探索。当学生们“亲历”心电图变为直线,听到医生宣布临床死亡的那一刻,空气似乎都凝固了。我看到了他们脸上的惊愕、恐惧,甚至有人不由自主地颤抖。但正是这份震撼,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宝贵,以及作为医者,在生命末期所能给予患者及其家属的那份温暖与尊严。我深感,这样的体验是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一课。因为他们是未来的医生,这是他们的责任和使命。
总结学生的感受,我看到的是从迷茫到坚定,从茫然无知到深刻理解的转变。他们开始明白,医学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情感的交流,是对人性最深处的关怀。而我,作为这个过程的引导者,也收获了无尽的感慨与启迪。这门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本质在于点燃,而非灌输。我们点燃的是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对医学的执着,以及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憧憬。每一次心灵的碰撞,都是对我教学理念的再次确认,让我更加坚信,医学教育应当是温度与理性的并重,是知识与情感的交融。
死亡教育的意义
经过这次课程实践,我深感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对医学生的一种专业素养培养,更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死亡教育有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加理性地看待生死,理解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从而在面对患者时能够更加从容与自信。
死亡教育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在医疗实践中,医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更需要拥有细腻的人文关怀能力。通过情景模拟与角色互换,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患者及其家属在生命末期的情感需求,从而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医疗服务。生命与死亡,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人生课题。就像余华说的,生的终止不过是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作为医学教育者,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去引导学生们正确看待生死、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就像是一位播种者,把一颗小小的人文种子种在他们的心田,终有一日这粒种子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介绍
杨迪
深圳大学总医院血液肿瘤科护士
广东省护士协会安宁疗护中心建设与质量评价护理分会委员
广东省护理学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
深圳大学医学人文实践基地带教老师
深圳大学总医院临床团支部书记
深圳大学总医院优秀护士、护理服务之星、优秀党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