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病历|生命的底色
生命的底色
作者:张舒涵
深圳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2022级
指导老师:芦兰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
我记得非常清楚,2024年5月19日,
绿叶春草,炫目阳光,
正是深圳的春末夏初之际。
我们走进杨奶奶的生命,
如同翻开一本泛黄的旧书。
翻开书,
奶奶熟悉的脸庞仿佛又出现在眼前,
将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01
初遇杨奶奶
病房昏黄的灯光洒在杨奶奶的脸上,她的笑仍然那么灿烂。
“奶奶!我们来看您啦!”
虽身在病榻,但奶奶精神挺好。奶奶是个胰腺癌晚期病人,之前出现不能进食,腹部疼痛的表现,经过医生的调理,奶奶的这些症状得到了缓解,精神也有很大的改善,能和我们畅快的聊天。
“你们来看我,我很高兴哟!”奶奶笑着说。同学们围在奶奶床边,你一句我一句聊了起来。当我们关切地询问她知不知道自己为何住院时,她轻轻摆手,眼中闪烁着顽皮的光芒,“哎呀,是儿子太紧张了,非得拉我来体检,我这身子骨呀!硬朗着呢。”我微笑着,心里却酸酸的。奶奶并不知道自己的情况,家人为了不让奶奶烦忧,没有把病情告诉她。我不禁担心,担心奶奶知道真相时会无法接受。毕竟,善意的谎言是用沾满肥皂水的编织网奋力去捞一颗月亮,得到的只有漫天飞舞的泡泡——虚幻而短暂。
02
忆往昔岁月
奶奶喜欢和我们聊起她年轻时的经历,那是她生命中一段闪闪发亮的时光。
奶奶年轻时在新疆工作,“那时什么吃的都没有哟!家家户户饿的只能啃瓜皮。”奶奶看着我们,笑了起来。但即便艰苦如此,她没有退缩。当年她独自一人前往新疆,学习、工作、结婚、最后扎根在边疆。作为几乎是最早一批驻守边疆的知识分子,毕业后,奶奶主动要求坚守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用自己的汗水和坚持,书写了一段令人敬佩的奋斗史。戈壁坚硬,黄沙漫漫,阳光炽烈如火般燃烧,走上很远才能看见一片绿洲和稀疏的人烟,然后就又是荒漠、戈壁……听着奶奶的叙述,我仿佛看见她瘦小却坚定的身子,站立在肆虐风沙中,从未动摇。
03
遥寄新疆情
奶奶又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身体好起来,还想回去新疆,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是啊,怎能不思念呢?亲情、友情、家国、信念……这些是奶奶在新疆深入骨髓的情感羁绊。我明白,人之所以为人,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拥有生命,更是因为我们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拥有记忆与坚守的信仰,这也是为什么奶奶总魂牵梦萦着她的第二故乡。
可是,奶奶目前情况不允许她回到新疆去呢,于是大家一起悄悄想了个办法,让她的邻居拍了几段视频,包括杨奶奶居住的、她经常活动的、她以前工作的地方……我们把视频给奶奶看的时候,她轻轻愣了一下,然后用干枯瘦弱的手用力握住我们的手,“谢谢,谢谢!”奶奶止不住地说着。
视频开始播放,病房里安静得只能听见心跳的声音,奶奶认真地看着视频里的每一个画面,从前的日子仿佛一帧又一帧从她的脑海中闪现。我们看着奶奶,她似乎在低声啜泣,又轻轻地笑了,“以前在新疆是真的苦啊,但现在看着这些熟悉的地方,却只想起开心的事情了。”奶奶眼角淌着泪,笑着说。是的,我想这世上的痛苦都隽永,但幸福也是。分别时我们都上前去抱住奶奶瘦小的身躯,奶奶也抱住我们——她说我们了了她的一桩心愿。
04
生命的挽歌
就这样,我们一有空就去看望奶奶,陪奶奶说说话,给奶奶解闷,直到大二结束。大三伊始,老师告诉我们,奶奶的病情加重了。因为奶奶年龄大,体质弱,不能积极抗肿瘤治疗,病情逐渐进展到疾病终末期。胰腺癌的疼痛很剧烈,奶奶也不能进食了,尽管医生已经尽最大努力来治疗,但奶奶的症状依然改善不明显。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时光流逝、看着岔路口愈来愈近,忽而意识到这似乎是命运在轻轻哼唱音律。站在十字交叉处的奶奶两手空空,面对迎面砸来的音符手无缚鸡之力,任凭它碎在周身满地。
当我们再次探访的时候,奶奶浑身插满了管子,已经虚弱得不能讲话了。我们只能默默地在奶奶床边拉着她干枯的小手,希望给她以慰藉。她困难地睁开眼睛看了一下我们,又迅速闭上了双眼。奶奶的生命随着夏蝉的最后一声长鸣,慢慢地消逝了。
05
传承的力量
唉!生命是如此转瞬即逝,如同从未莅临过任何人的命途之中一般,做了一场虚无的梦境,醒来后甚至无法分辨麻木的是高举的手臂还是颤抖的神经。杨奶奶去世后,我心里总是空落落,感叹着生命的脆弱,感叹每个人手握堪堪气力,却也无法拨动自己命运的弦。
上周老师发来消息,奶奶的儿子在新疆把风景拍给我们看。是的,杨奶奶的儿子也像当年奶奶一样,坚守在边疆。我有点吃惊,为着这份执着和热忱。打开视频,边疆的云又高又淡,风又干又凉,冬天的天空和视野还晴朗清透,落了叶的枝干,和厚重的砖墙表面却像一直蒙着一层薄灰,斜照时会泛出浮光,这是遥远的、荒草一样的印象,就像奶奶给我们讲述的那样。在视频里,杨奶奶的儿子热情地给我们介绍着这片深藏他母亲热爱的土地,他也在这深深扎了根,为祖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连带着他母亲的那一份。
于是我又开始相信,生命不是静止的开始与结束,生命是有始无终的年轮与汩汩流动的河流。
生命的本质所悬为悲观,它的结局是死;但生命的底色长蕴着希望,它的终点是爱。
带教老师按语
杨奶奶曾经是一位开疆拓土的勇士,也是一位舍小家保大家的奉献者。60多年前杨奶奶从中国的大南方(广东省)考入中国大西北(新疆)的会计学院。她毕业后响应国家的号召,毅然决然地留在了中国最艰苦的新疆吐鲁番工作,适逢新疆的基础设施和石油工业建设的重要阶段,大家都热火朝天的打油井、建铁路、修公路、建机场等,可是杨奶奶的丈夫当时在陕西工作,他要求杨奶奶到陕西照顾孩子和家庭,杨奶奶此时正投身于新疆的建设,她无法顾及家庭,毅然地选择了离婚,就这样杨奶奶一边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一边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中。她曾到过农村最穷苦的地方工作,也做过拉井架、打钢架的工作……,就这样,一晃60多年过去了,而就在她88岁安享晚年时,不幸患上了胰腺癌。
因杨奶奶所患胰腺癌已到局部晚期,即使手术切除也不能明显延长她的生生命,何况杨奶奶已逾88岁高龄,她家人选择了安宁疗护舒缓治疗。
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我们,在和家属经过深入的沟通和充分的病情评估后,医护团队一起制定了舒缓治疗方案,这个方案不仅要缓解杨奶奶身体的痛苦,更要重视她生活质量的提高。
因我当时参与深圳大学《温暖的医学》叙事医学实践课程的带教,在取得杨奶奶家属同意的前提下,杨奶奶成了我们的跟访对象。她非常乐意和同学们在一起聊天、分享她的学习、工作和人生经验。当我触及到了杨奶奶一生对工作强烈的追求和对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她在工作上任劳任怨、不计报酬、服从国家安排的态度,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正在消失的精神,我常常在想到底谁治愈了谁?
在我们医护和深大同学们共同努力下,不仅使杨奶奶身体上的疾病状态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并且也使她心灵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她和我们在一起度过了半年的愉悦时光。最后,她安详的、没留遗憾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次叙事医学安宁疗护实践课的宝贵经历,不仅仅让我和同学们学习了处于生命终末期患者的舒缓治疗,更让我们理解了患者的灵性需求,并据此提供支持,进而使患者身心舒适,有质量的生活,有尊严的离世。
此次实践课也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叙事医学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和全人诊疗的医学观。
带教老师简介
芦兰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肿瘤科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中国肿瘤防治联盟深圳市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深圳市医师协会肿瘤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肿瘤康复专业组副组长
深圳市医师协会肿瘤科医师分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等
从事肿瘤内科工作20余年,熟练掌握肿瘤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疑难实体肿瘤的化疗、靶向、免疫、微创等治疗以及安宁疗护患者的舒缓治疗;主要研究方向消化道肿瘤、肺癌、肿瘤相关心脏病。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