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病历︱活在刺中
活在刺中
作者:王祎
深圳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2023级
指导老师:杨迪
深圳大学总医院肿瘤科
周六的时候,我有幸和4床的王叔聊了聊天,他是山东的,今年59了,退休有段日子了。年轻的时候他和妻子都在老家事业单位里上班。“有编制的。”他自豪地和我们这群学生说。网上常说山东是个考公大省,现在看来这说法也并不是空穴来风。王叔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在济南上班,已经成家立业。女儿前几年才硕士毕业,考公上岸,留在了深圳。王叔和女儿一起在深圳生活,妻子最近去济南帮忙带孙子了。王叔说年轻的时候放小孩在乡下读书,孩子们没一会儿就要从学校跑回家,躲到妈妈怀里。可这样哪学的到什么知识呢?他们夫妻两一合计,把孩子们都接到了镇里上实验小学,再然后就是实验中学、第一高中,再读大学读硕士……想来在那个年代,把小孩培养到硕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王叔也不说多辛苦,只会骄傲地说:“我女儿上的是山东大学,山东最好的学校。”他还叮嘱我们好好读书、好好学习,他说,学习才是你成功的方法,知识才是你有力的武器。这道理我们一众同学是极赞成的。
孩子都有出息,这生活也是蒸蒸日上了。但泰戈尔说的没错,活着的苦和乐,与得失和好坏一样,不停地交替转换。王叔2019年查出了肺癌,是在全身体检时发现的。我们沉默了。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学生仔,甚至很难想象如何去面对这样沉重的噩耗。有同学踌躇着、问他,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他说;“还能怎么样,还是要面对,配合治疗呗。”他的心态这样的积极,让我们有些意料之外了。在我们的想象中,癌症患者是沉默的、脆弱的、苍白的;是痛苦不堪的、歇斯底里的、绝望挣扎的。但他是乐观的。积极的心态,圆润的身材,脸上的笑纹、头顶乌黑的头发,让王叔盘坐在病床上的身影不像一个一个罹患肺癌5年的病人,反倒是像一尊嬉笑的弥勒佛。他看起来像是真的幸福,真的乐观,而不是故作坚强的伪装。他已经经历了4、5次化疗了,但并不用一直住在医院,只需要每隔21天回来复查打针。王叔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唯一的运动就是偶尔出去爬爬山。他还和我们说,他坚持生活自理,独立买菜做饭洗衣服……他甚至闲不下来,又找了一份新工作,在小区里当当保安保洁之类的。放假时就和家人到处旅游,去西藏、去青岛、去四川、去哈尔滨……他说人一旦闲下来,容易胡思乱想。还说他要充实自己,要享受每一天,要好好地生活。这么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我们这些在“摆烂”主义盛行时期成长的年轻人如芒刺背。王叔倒也是个享乐主义者,他说葱姜蒜洋葱等辛辣的配料,他也是照吃不误的。有什么想吃了,就尽情地吃吧。有天晚上他想吃驴肉(带皮的那种,似乎是某地的特产,他在旅游时吃过),想那一口想得不得了,于是打电话给儿子倾诉,让儿子买点寄过来。说到这他很说热情地和我们同学推荐这一道驴肉,可惜在场的同学大多来自广东,很少有人见过。
当然乐观并不能解决一切癌症带来的苦恼。王叔得肺癌多年了,邻里亲朋大抵都知道了他的情况。这也使他们常常把他当一个病人对待,而不是一个“正常人”。或许是生活中过于频繁且刻意的关心,或许是不同于以往的微妙态度,都成了刺伤王叔内心的一把利刃。其实他并未在这方面和我们多言,只打趣了一句:“我们这些有病的不和那些没病的玩。”但我仿佛可以感受到,他平静外表下,那对被正常对待的渴望。
但王叔是幸运的,他的身体状况不差。虽然偶尔还是疼痛,但这么多年也不需要依赖止痛药,不仅不会呕吐,而且胃口也不错,没有癌症患者常见的肠道问题。他和我们说,宋美龄查出了癌症,却也活到了一百多岁。我们现在科学技术比那时更发达,他肯定能活得更久的。是的呀,就像蒙田先生说的,人只要一息尚存,对什么都可抱有希望。有些事情并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会看到希望。
当我们这样近地面对死亡,我们能否像王叔一样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呢?至少我不敢保证。但他让我更深刻地明白了“如果生命是个钟摆,至少我们还可以划一道漂亮的振幅去发掘生存的喜悦”。即使是在布满刺的花丛中,我们也要把生命活出最美的样子。“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我由衷地希望王叔能好起来,快乐健康地生活下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