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生园地>详细内容

学生园地

平行病历 | 野沙散尽撼树处,自有光辉共长生

来源:深医人文 发布时间:2025-02-12 21:47:48 浏览次数: 【字体:

  野沙散尽撼树处,自有光辉共长生

编者按:本次“深医人文”平行病历征文比赛,收到了来自深圳大学叙事医学实践社团安宁疗护分社团2022级的一个实践小组的五篇投稿。他们都在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肿瘤科开展《温暖的医学》课程二阶实践。这五篇作品书写的对象是同一位患者,是五名医学生所理解和感悟的同一个生命故事。编辑小组将连续推送这五篇作品,同时也是五首生命的礼赞。

作者:胡雨婕

深圳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2022级

 

指导老师:芦兰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

 

开篇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他们如同璀璨的星辰,虽然生命终会迎来终结,但却能够在夜空中留下永恒的印记。今天,我所要讲述的,是关于一位老奶奶的故事。她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韧的意志,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生命篇章。

 

PART1:初遇

 

奶奶姓杨,是一位89岁高龄的胰腺癌晚期患者。2024年,她确诊了此病,而后出现了不能进食和腹部疼痛的症状。经过医生的调理,杨奶奶的这些症状得到了缓解,精神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由于杨奶奶年龄大、体质弱,她不能进行抗肿瘤治疗,但是对于晚期胰腺癌的治疗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可以使杨奶奶减轻痛苦。故家属采取舒缓治疗,被医院收入了安宁疗护科。

我们前往杨奶奶的病房,进入病房,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瘦小的老太太坐在病床上,身旁站着一个中年男人,是她的儿子。我们一进去,杨奶奶就看向我们,她精神状态很好,她的儿子也很热情的跟我们打着招呼。一开始我们十分拘谨,坐下后都眼巴巴地看着奶奶,她与我们印象中的胰腺癌患者有些许偏差。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胰腺癌可是“癌中之王”,但奶奶的表现仿佛并不像得了胰腺癌的样子,她好奇地左顾右盼,眼里闪烁着光芒。

 

PART2:思乡

 

在逐一自我介绍后,我们又眼巴巴地望向奶奶,怯怯地等待着奶奶来开启我们之间的对话。奶奶说话很慢,声音不大,但却充满了力量。在交谈中我们得知,奶奶是广东人,她年轻时正值国家建设如火如荼的时期,奶奶积极响应了号召,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义无反顾前往新疆读书工作。在往后多年的岁月里,无论是在广袤的田野上,还是在繁忙的工厂里,都留下了她忙碌且坚定的身影。

但是在那个年代,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呆在新疆,她的丈夫便是如此。因为工作冲突,夫妻二人无法共同养育小孩。但她并没有选择依附丈夫,而是选择与丈夫离婚、独自带着两个小孩在新疆生活。我们深知单亲妈妈是多么的不易,但她从未放弃,而是用自己的坚毅与勇敢,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在新疆脚踏实地,闯出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我们听着奶奶慢慢地讲述着自己的一生,看到她浑浊的双眼也仿佛因回忆而逐渐重新焕发光彩,她想念着那个她一辈子奋斗的地方——她的“故乡”。

 

IMG_258IMG_259 

# 布尔津,阿勒泰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国

 

PART3:忆乡

 

然而,随着病情的恶化,奶奶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她开始频繁地提到新疆——那是她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她想要回去看看、想要再次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我们明白,这是奶奶最后的心愿,亦是她心中最深的牵挂。

但由于奶奶的病情,她无法舟车劳顿,为了满足奶奶的心愿,我们和奶奶的家人都决定以自己的方式,让她“重返”故乡。因为奶奶年岁已高,已经不适合看密密麻麻全是字的文章了,所以我们在各类有关新疆的书籍里面挑选,最终准备了一本绘本,这本绘本封面设计简洁而温馨,上面绘有新疆的山川河流,广袤无垠的大地,那些绚丽的画面你仿佛能勾起人们心中最深处的记忆。奶奶轻轻地翻开绘本,一页一页地浏览着,每一幅画面都让她陷入了深深的回忆。“这个戈壁我那时候每天都可以见到。” “现在都有高铁啦,我们那时候去新疆可要坐七天火车呢。”“这个地方我那时候经常经过,现在都变成个景点啦。”“真想再回到新疆啊,我为它做的还不够多…”奶奶看着书,眼里闪着光,她的声音虽然微弱,却充满了感情。

绘本仿佛是一个时光机,不仅带着老人穿越回了那个纯真的年代,还将我们与她之间的关系拉近,她讲述着村里的风土人情,讲述着那些曾经与她共度时光的亲朋好友。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病痛在这一刻都暂时消失了。

 

IMG_260 

大家与奶奶一起读绘本

 

PART4:“返”乡

 

除了我们准备的绘本,奶奶的儿子们还为她准备了一段故乡实景拍摄的视频。视频缓缓播放,画面中的景色逐渐清晰,老人的故乡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

奶奶的眼中渐渐泛起了泪光,那是激动,也是感动。她仿佛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回到了那个遥远但又熟悉的地方。视频中,偶尔还能见到几位奶奶熟识的乡亲,他们那熟悉的面孔和淳朴的笑容无不牵动着奶奶的心。

视频继续播放,她时而微笑,时而叹息,那是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也是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在这段视频的陪伴下,老人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那是一种源自心底的满足与安宁。

视频结束后,病房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奶奶缓缓闭上了眼睛,似乎在回味着刚才的一切。“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她的儿子们知道,这段简单的视频,承载了母亲最宝贵的回忆。

在生命最后的旅程中,这段故乡实景拍摄的视频,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老人的现在与过去,让她在病痛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也让这份对故乡的思念,化作了她心中最温暖的慰藉。

 

IMG_261 

奶奶故乡实景拍摄:葡萄藤缠绕的树荫

 

PART5:告别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杨奶奶的病情发展到了终末期,伴随着疼痛、全身皮肤发黄、不能进食,她的身体状况江河日下,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与光彩,只能躺在病床上静静地等待生命的终结。

我们最后一次去探望她的时候,她已经没有力气再睁眼看向我们。她的身体被胰腺癌侵蚀得千疮百孔,令我们心痛不已。我们呼唤着她,却只得到了微弱的回应。

最终,还是迎来了告别。在家人的陪伴下,老人平静地闭上了眼睛,仿佛是在做一个长长的梦,梦里没有病痛,只有温暖与光明。

 

IMG_263 

中国,新疆,乌鲁木齐 | 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 

 

尾声

 

我深知没有人可以与飞逝的时光抗衡,但岁月将奶奶所有的经历与故事都化作琥珀与珍珠,结成一串精美的项链,沉甸甸地挂在我的颈项间。古老沉默的天山,苍凉悠远的戈壁滩。在混沌一片的天边,沙漠与绿洲翻滚着交汇在一起。“风与沙漠的每一次遇见,都注定无比新奇。”援疆之路如此艰辛,只因心中怀揣着火热的赤诚,奶奶便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扎根,发芽,生长。

野沙散尽,援疆者以青春浇灌出的林海绵延不绝。岁月的流逝固然无可奈何,他们的光辉却永远存在。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作为中国青年的我们,也应当发扬杨奶奶之辈的援疆精神,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IMG_267 

中国,新疆

 

带教老师按语

杨奶奶曾经是一位开疆拓土的勇士,也是一位舍小家保大家的奉献者。60多年前杨奶奶从中国的大南方(广东省)考入中国大西北(新疆)的会计学院。她毕业后响应国家的号召,毅然决然地留在了中国最艰苦的新疆吐鲁番工作,适逢新疆的基础设施和石油工业建设的重要阶段,大家都热火朝天的打油井、建铁路、修公路、建机场等,可是杨奶奶的丈夫当时在陕西工作,他要求杨奶奶到陕西照顾孩子和家庭,杨奶奶此时正投身于新疆的建设,她无法顾及家庭,毅然地选择了离婚,就这样杨奶奶一边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一边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中。她曾到过农村最穷苦的地方工作,也做过拉井架、打钢架的工作……,就这样,一晃60多年过去了,而就在她88岁安享晚年时,不幸患上了胰腺癌。

因杨奶奶所患胰腺癌已到局部晚期,即使手术切除也不能明显延长她的生生命,何况杨奶奶已逾88岁高龄,她家人选择了安宁疗护舒缓治疗。

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我们,在和家属经过深入的沟通和充分的病情评估后,医护团队一起制定了舒缓治疗方案,这个方案不仅要缓解杨奶奶身体的痛苦,更要重视她生活质量的提高。

因我当时参与深圳大学《温暖的医学》叙事医学实践课程的带教,在取得杨奶奶家属同意的前提下,杨奶奶成了我们的跟访对象。她非常乐意和同学们在一起聊天、分享她的学习、工作和人生经验。当我触及到了杨奶奶一生对工作强烈的追求和对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她在工作上任劳任怨、不计报酬、服从国家安排的态度,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正在消失的精神,我常常在想到底谁治愈了谁?

在我们医护和深大同学们共同努力下,不仅使杨奶奶身体上的疾病状态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并且也使她心灵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她和我们在一起度过了半年的愉悦时光。最后,她安详的、没留遗憾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次叙事医学安宁疗护实践课的宝贵经历,不仅仅让我和同学们学习了处于生命终末期患者的舒缓治疗,更让我们理解了患者的灵性需求,并据此提供支持,进而使患者身心舒适,有质量的生活,有尊严的离世。

此次实践课也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叙事医学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和全人诊疗的医学观。

 

带教老师简介

IMG_268 

芦兰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肿瘤科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中国肿瘤防治联盟深圳市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深圳市医师协会肿瘤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肿瘤康复专业组副组长

深圳市医师协会肿瘤科医师分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等

从事肿瘤内科工作20余年,熟练掌握肿瘤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疑难实体肿瘤的化疗、靶向、免疫、微创等治疗以及安宁疗护患者的舒缓治疗;主要研究方向消化道肿瘤、肺癌、肿瘤相关心脏病。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