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病历 | 生命间——产科群访纪实
生命间——产科群访纪实
“产房是新生命到来的第一个房间,这里所发生的亦是新生命诞生间的点点滴滴。”
——题记
“失败”的母亲
每一个母亲在试管婴儿的旅程中都怀揣着对孩子的甜蜜期待,但当移植不成功的瞬间降临,痛苦无尽。这是一个由期望到落空的沉痛体验,比起未曾拥有,失去更为痛楚。在那一刻,她们自责,怀疑自己是否不够小心,是否有遗漏,是否有机会可以挽留。失败的瞬间,所有的努力和期待似乎都崩塌,血迹的鲜红显得刺目,她们痛苦哭泣,然后整理心情,再次迎接新的尝试,或者选择放弃。
面对我们的采访,张姐姐是有些不情愿的,她自称自己是“失败的案例”,这次采访对她有些残忍,但她仍旧诉说了这段艰辛的试管之路。
那是2011年的一个夏天,她拥有了第一个孩子,那年她26岁,因为政策原因,她没有想过要第二个孩子,这一个孩子就已经给她的生活带来无尽的喜悦。后来政策改革,她因工作原因,没有计划备孕。可是张姐姐内心是很喜欢孩子的,她喜欢孩子在她的身边蹦蹦跳跳,喜欢孩子快乐地向她奔来,喜欢这个家里因为孩子而热闹起来的空气。等到工作稳定,她就立刻和先生计划备孕,却没有任何动静。于是前去医院检查,才得知由于她的输卵管堵塞,自然受孕非常困难。经过输卵管疏通术仍然没有自然受孕。
试管婴儿(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的想法第一次出现在张姐姐脑海里,可是试管婴儿毕竟有外力作用,非自然结合。张姐姐很犹豫,转眼间张姐姐就已经35岁了,女性35岁后妊娠属于高危妊娠,生育风险随着年龄直线上升。张姐姐知道不能再拖了,她到相关医院了解情况后在2022年8月份植入了第一个胚胎,全套检查和移植下来花了数万元,可预料中的孩子却没有到来。张姐姐知道,这件事急不得,胚胎移植也有失败的概率。
怎么办?再试一次吧。紧接着过了几个月,张姐姐又做了第二次胚胎移植,可是这次,盼望的两道红杠还是没有出现。张姐姐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身体不好了,宝宝都不愿意留下了,“就是不幸运吧。”姐姐自嘲道,我们旁边听着,姐姐内心的酸楚慢慢溢出,“姐姐,有没有想过用中医调理一下身体呢,或者换个医院去尝试?”有同学建议道,“没准就怀上了!”我们用浅薄的知识提出了一些张姐姐早已考虑到的解决方案。她现在就在调理身体,准备换个口碑好的医院去迎接第三次试管挑战。
试管婴儿不是一段容易的旅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的整个流程十分漫长且耗人。首先需要对女性进行一系列的,各种方面的检查。如果这些检查中有一点点不符合指标,就需要各种手段进行调理,直到所有指标正常。接下来,需要对女性使用卵巢刺激素,刺激排卵,并用成人小臂长短的取卵针取出这些卵子。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取出的卵子太少,后续的成功率可能就会较小。如果取出太多卵子,女性可能会患上“卵巢过度刺激征”。大量的腹水充斥着腹腔,腹痛、恶心、呕吐、嗜睡、甚至呼吸困难。然而进行到这里,整个流程才刚刚进行到一半,接下来还有最为重要的体外受精和移植步骤。
而这样的流程,张姐姐已经进行了两次,甚至将要进行第三次。
在访谈前的我们看来,这样百折不挠的尝试,一定是因为深厚的母爱。可当我们听过张姐姐的讲述后,我突然意识到,这一份坚持实际上包含的是来自于社会、家庭、个人种种方面的驱使。传统观念中,总是有多子多福的论述。一对夫妻一旦结婚,就有数不清的声音让他们“早生贵子”,“传宗接代”。哪怕张姐姐已经有了一个孩子,在二胎政策放开后,也总是会听到别人“两个孩子好作伴”、“再生个女儿凑成一对好字”的劝说。随着身边人纷纷生下孩子,“再不生就来不及了”的声音也萦绕在她的心头,让她也分不清究竟是自己的想法还是“大家都这样”。
试管婴儿的尝试开弓没有回头箭。从决定进行开始,近十万元的金钱洒下去,以年计数的时间花下去,如果还没有结果,这样巨大的心理压力是让人无法接受的。现在放弃,就意味着,前面吃的苦头都白费了。而继续尝试可能会再多付出一点,可前面都已经走了九十九步了,不再走一步怎么能甘心?在这条看不出距离的路上,成功是前方光明照耀的灯塔,好像再走两步就到头了。有些时候,她们执着追求的已经不是孩子本身了,而是想要“翻本”,值回前面的“票价”。与其什么都没有的结果,再试试可能就会成功了。
试管婴儿就像一台耗资巨大的抓娃娃机,里面的奖品仿佛下一次就会掉下来,可每次就差那么一点点。她们期待着幸运的到来,每一次尝试都似乎是一次全新的机会。当十四天后的检测结果揭晓时,一道浅浅的红杠左右着患者的喜怒哀乐。这条路充满未知,但她们愿意为了那一刻的幸福不断尝试,哪怕面对失败的失落和痛楚。毕竟,或许下次就成功了呢?
对于每一个进行试管婴儿的女性而言,在这段旅途上,不仅是为了迎接新的生命,更是在挑战生命的赌局中,寻找着自己内心的坚定。
作者:梁婉婷、程子轩
深圳大学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
微笑的抑郁者
人们总说新生命的出现带来的是喜悦、是欢笑。的确,当产房里响起嘹亮的哭声时,一定又是哪个家庭得到了上天的眷顾,为他们送来可爱的小家伙了。而随着我们学习知识的深入,我越发体会到生育给女性带来的挑战和影响是超乎想象的。
我们这次采访的对象是徐姐姐,见面前,冯老师给我们做了不少铺垫,说她性格开朗,知无不言,是很配合的。
于是我们走进产病房,环顾四周,只有徐姐姐一个人。方才坐定,不等我们开口,徐姐姐就像报菜名似的,按照时间顺序,仔仔细细地介绍了自己的妊娠情况。果然如冯老师所说,我们开个话头,徐姐姐就滔滔不绝起来,我们几乎不怎么插得上话,中途少数几次停下来还是因为徐姐姐要看股票和测血糖。这实在是个性鲜明也很强势的人,我心中暗想同时不禁好奇,那她又会如何面对孕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呢?
交谈中我们得知,徐姐姐在怀第一胎时患上了妊娠期糖尿病,分娩时发现血压升高,好在孩子还是足月顺产、平安地来到了世界上。但是一胎出生后,徐姐姐的状态并不乐观,“我每天就在那里爆哭,有时候想掐死孩子。”一个可怕的念头从脑海中浮现,好像是有一种声音在引导着你,“快去吧,只要这样做了你就可以得到解脱。”而这种冲动很难抑制。
与此同时,徐姐姐独自一人照顾刚出生的小宝宝,她昼夜颠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没睡过一个好觉。身心俱疲,又无处诉说,徐姐姐崩溃了。“以前对这个病不理解,甚至都不觉得它是一个病,我只以为它是一种情绪,当我第一次意识到我有这个问题的时候,当我第一次陷入到这个情绪里,我才知道它有多可怕,它像一个无形的手拉着我往下坠,捂住我的嘴让我喊不出声音。”小宝宝是天使般可爱美好的存在啊,可为什么就是让人爱不起来,反而备感烦躁呢?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她不停地问自己。
在某个瞬间,徐姐姐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是产后抑郁。于是她填写了社区医院发来的抑郁症自评量表,得分出乎意料的高,她不知道怎么办,每天家里只有一个无力的产妇和一个只会哭闹的孩子。
好在她这种情绪低迷的反常情况被她最好的朋友发现了,她每天和徐姐姐打电话聊天,和她一起去吃徐姐姐最喜欢的餐厅,徐姐姐在朋友家人的陪伴和支持下摆脱了抑郁。可惜糖尿病又缠上了她,妊娠期糖尿病转变为了2型糖尿病。于是徐姐姐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服药控制血糖、减重,一切都井井有条的安排着。可是,这个孩子的到来却打破了她的所有计划。
因为这个突然到来的孩子,徐姐姐的抑郁症复发了。“为什么老天现在又给我一个孩子?”她焦虑,她担心自己使用的减肥药物会不会给孩子带来影响;她忧郁,这个孩子让她的生活计划全部停摆,而她无处责怪。怪来怪去,好像都只能怪自己。交谈中,我能感受到徐姐姐的学习能力超强,对各种新知识运用自如,同时也具有把想法转化成实际行动的本领和出众的魄力,一定是个工作和生活中的好手。但是,当抑郁发作时,对患者来说,她的整个世界都被一种巨大的无力感所笼罩。平素里我们认为很简单的刷牙、洗澡、出门,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比登天还难。患者连完成自己生存所需的日常小事都如此艰难,何况要去照顾一个刚出生的时时刻刻需要大人注意的小婴儿了。
其实我很难将“抑郁”这两个字,和眼前这个好像对所有事都不在乎的大大咧咧的姐姐联系到一起。她是如此开朗,和其他患者及护士打成一片,走过来的路上还一直“呼朋唤友”,在我的眼里,好像什么事情都不能阻止她快乐。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孕妇,却两度陷入由生育带来的抑郁。
我们总说产后抑郁,是因为在生产之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迅速变化,产妇的心情常常会变得不稳定,产生抑郁情绪。可是现实生活中,太多人抑郁的原因并不只是来自于生产。从得知怀孕的那一刻起,一个女人就被套上了一层“孕妇”的罩衣。她们的生活从此刻被打乱。那是从手心溜走的晋升机会、努力争取许久却被别人摘了果子的项目、期待许久却无法前往的长途旅行......别人会说,生完了就好了,可是生完了之后,她们又被加上了一层更沉重的包袱,那叫做“母亲”。
当一个新生命诞生,他势必会夺取所有人的注意力和爱。而这个时候,母亲仿佛就变成了一个容纳他的子宫,一个养育他的机器。而不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格。当我们提到母爱伟大时,也似乎总是在否定每一个女性的付出。没有谁该为了别人而活,可人们却觉得母亲该为孩子付出一切。
新生儿本就容易出现黄疸、腹泻、湿疹等等疾病,这是正常的现象。可是总有人说,孩子黄疸就是因为你喂养不好,孩子腹泻就是你乱吃东西,你怎么连孩子都照顾不好......密不透风的月子房间里,她像缺氧的鱼一样难以喘息,她想不通,明明之前都对她说,你只管生,孩子生下来我帮你带,可如今,孩子的一点一滴都成了她的责任。
明明我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可现在她们眼中只剩下我的孩子。明明我也期盼孩子的到来,但是生他的过程是那么疼,我不愿再想起那一瞬间。他咬住我的乳房,那么像一个撕咬我血肉的恶兽,他夜夜哭闹,难道不是针对我,就是不想让我睡个好觉。他怎么这么不乖,他怎么这么坏,要是没有这个孩子就好了,没有你,一切都能回到从前。
无数的爱恨被隐藏在月子中那个小小的幽静房间里,随着母亲的乳汁一起干涸。
作者:薛蕾、程子轩
深圳大学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
“不爱孩子”的孕妇
这次我们采访的对象是怀孕28周的卢姐姐。在采访前,冯老师已经向我们提及,这是她好不容易找到的一个愿意讲述试管婴儿经历的孕妇。我想,她会是什么样的呢?许许多多的人不愿让别人知道她是通过辅助生殖手段怀孕,似乎这样就和别人不一样,似乎太特殊太显眼。许多孕妇也并不愿意接受我们的跟访,确实,让几个陌生人介入自己的特殊时期,不管怎么想都有些令人迟疑。于是,在采访前,我便已经有了许多的好奇、疑问、猜测。
当我见到卢姐姐时,我只觉得她完全不像我想象中的样子。她扎着简单的马尾,身上穿着带有卡通印花的T恤,略微隆起的腹部,她好像和大学里随处可见的女生没什么区别。她其实又很健谈,当我们提出问题之后,她会给我们讲述许许多多的内容,坦白地说,这应该是我们访谈孕妇中让我感觉聊起来最容易的。她好像上课时坐在旁边的同学一样,丝毫不拘谨地和我们聊天。
她说,她很独立,从大学开始就不喜欢回家,假期会去做兼职做销售,但是不愿意回家。她的丈夫却很依赖母亲,从她们结婚之后,她好像接过了照顾他的接力棒,变成由她来照顾他。她说,她以前总是无法接受亲人的老去和离开,可是当事情真正发生后,当葬礼结束的那一刻,好像有什么结束了。诉说这一切时的她一开始显得很平静,还总是和我们开玩笑打趣,可是渐渐的,泪水盈满了她的眼眶。在这一刻,我们好像才真正触及了她快乐外表下的内心。
她说,她在这半年经历了许多重要的人的离世,似乎看透了一些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她对于这个孩子没什么期待,“一切都是缘份”,这个孩子是这一轮取卵的最后一个胚胎。试管婴儿胚胎分为ABCD四级,A级是高质量的胚胎,越往下,成功概率越小。前两个A级的胚胎已经失败了。她的第一个胚胎是因为不小心摔了一跤后流产的,所以第二次移植后的她为了保下孩子,每天不敢出门,不敢下床整整两个月,可孩子的胎心却迟迟不出现,没有胎心,孩子还是流产了,她的泪也流干了。她想,这一个胚胎是B级,估计更不能成功,就算了吧,只当是失败了。移植后,她甚至仍然跟着丈夫忙于公司建设。可就是这个孩子给了她惊喜。她终于获得了一个健康的孩子。
她说,她很独立,可我觉得,她也很缺爱。她的讲述中,有爷爷奶奶,有闺蜜,有丈夫,有公公婆婆,却唯独没有她自己的父母。她提到自己大学的寒暑假就不愿意回家,却并不解释是为什么。她说,是丈夫对她太依赖,可她也需要一个可以让自己倾注情感的对象。她从和丈夫恋爱后就一直在一起,丈夫去创业,她就跟着。后来到深圳开公司,她就陪着,到现在已经七年了。这不是单方面的依赖,这是双向的依偎。她说,她不喜欢小孩,生孩子是为了完成任务。可是得知这个孩子的存在之后,她立刻完全放下了工作,如今和丈夫两个人都在家养胎,只为把孩子好好生下来。
我第一次遇到这样口是心非的产妇,她字字句句说着不爱,但是桩桩件件都为了孩子。她是个别扭的人,但是旁观的我们看得出来,她无比期待,无比需要这样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将是她生命的延续,是她在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人,是她在失去疼爱她的爷爷奶奶后,又一个会毫无保留的爱她的人,她可以从这里获得最纯粹的爱。孩子会是她新的一份情感寄托。
在这里,她会被完全依赖,被需要,于是她也这样的去爱他们。对于她而言,这个惊喜的孩子将会是她的家人,她盼来的宝贝,她爱的结晶。
作者:程子轩
深圳大学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
早产焦虑
你想象过怀孕七个月出生的早产儿有多小吗?你有见过吗?当我看到怀孕不足七个月就出生的孩子时,我只觉得,仿佛我的呼吸都会给他们带来伤害。他们像两个小小的珍贵的宝物,被放在保温箱里,身边遍布各种监护仪器。看着保温箱里透出的蓝光,我开始回忆刚刚见到的,他们的母亲。
初见刘姐姐,她看起来非常文静内敛。说起话来声音不大、语速缓慢,令人感觉每句话是有思考后才说的。她就这样静静地躺在仅有她一个产妇的病房里,旁边的小床上坐着的是她的母亲,一闪而过的是她的丈夫。当我们问她一些相关问题时,她总是沉静地思考后给我们答案,让我觉得她可能是有所保留、有所顾忌。
事实也的确如此,当我们问到她进行过几次胚胎移植术的时候,她一脸幸福地微笑着告诉我们说,“可能我比较幸运吧,一次就成功了。”当我们问起,试管婴儿经历中有什么困难时,她又不愿多说的回答“一切顺利”。
但我们从医院的其他工作人员处了解到,她其实已经进行了三次胚胎移植,前后曾换两家医院,持续时间长达两年。自从她结婚至今,她一直在不断地尝试试管婴儿手术。以及在这次怀孕之前,她坚持每月的排卵期前后都到医院进行检查,检查卵子质量、排卵日、排卵效果,以确保能够成功受孕。毫无疑问的是,她撒谎了。
我们无从得知每一个访谈对象的真实内心,访谈中的我们只能管中窥豹,加以揣测。也许她想给我们留下一个幸福美满家庭的印象,不想展现太多家庭隐私。这两个孩子的早产让她无比揪心。她已经不年轻了,这两个孩子是她盼了许多年盼来的,如果孩子不好了,她可能这辈子都没有机会有一个自己的孩子了。孩子27周出生,属于超早产儿,由于胎龄太小,极有可能出现种种意外。她现在担忧孩子能不能活下来,又担心孩子能不能养的大,更担心孩子长大会不会和别人不一样,会不会发育迟缓,会不会有智力障碍……
她忙前忙后的为孩子操心,忍着剖腹产的疼痛,每隔两个小时就使用吸奶器吸奶,只为给她的两个孩子带去一点母乳。在采访的这么多产妇中,她可能是最符合世俗意义中伟大的母亲角色的一个。她说遗憾没能让孩子在肚子里时和他们好好互动,自己还未享受够孩子在肚子里的快乐,孩子就迫不及待的要出来了。
在孕27周的深夜突然羊水破了,大量的液体流出来,和家人惊慌失措的赶到医院进行治疗,用上了最好的保胎药,躺在床上不敢动,结果早产还是无法逆转!刘姐姐说着,眼泪不由自主的从眼角滑落。看着如今空旷的VIP病房里独自一人躺在床上的她,也退掉了提前预约好的月子中心,称自己已经没有心情去好好调理自己的身体,只想在离孩子最近的地方,为早产的孩子每天送上新鲜的母乳,这是她目前能为孩子们做的唯一的事情。
我突然领悟了这句话。如果没有早产,她还有两个孩子陪伴。而如今,孩子们太小,住在新生儿科监护病房,还不知道他们能不能脱离生命危险。她只剩下一个人了。我明白了她的焦虑,这两个孩子在此刻就是她的全部。只要这两个孩子在,能好好活着,好好长大,她就不再是一个人。冰冷的房间里会有热闹的空气,一家人相亲相爱。
作者:程子轩、邓雯心
深圳大学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
幸福亦美满
我们与李姐姐相识于2023年12月14日,直到2023年12月25日经历最后一次访谈,我们探索了关于母性、家庭和社会支持的话题。她的坚韧和勇气让我敬佩,从她与她的母亲身上我对于母爱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无论是初次见面还是再次相见,李姐姐都处于分娩后不久的时间里。她历经了40+5周的磨练与期待,宝宝终于呱呱坠地,姐姐悬着的心也放下了。藏在宽大孕妇装中的她可见一些疲倦,但难掩的喜悦亦从她微微眯起的双眼与脸上不时显现的酒窝中流露。她总是乐观开朗,大方地与我们谈笑风生,言语中皆是成为妈妈后苦尽甘来的欣慰,对孩子的担忧与关怀,作为职业女性,她也在为回归工作做出更多的努力,努力追赶上为了成为母亲而落下的差距。
李姐姐告诉我们,她对孩子的教育和健康非常关注,比如怀孕期间坚持进行胎教,以及为孩子定期监测胎心。即使腹中的胎儿起初并未回应她,她也如此坚持着。随着孩子的长大,感受孩子在腹中的活动也成为李姐姐的乐趣之一。可这份乐趣孩子爸爸是无法感受的。李姐姐的丈夫平时对她很好,对她的父母也很孝顺,无论是孕期还是生产,他都可以说是尽到了合格的丈夫责任。可我的心里仍然有些许的不平。也许是因为在李姐姐为了备孕而放弃工作上晋升的机会时,他在忙工作;李姐姐在给宝宝胎教时,他也在忙工作;李姐姐还在月子中时,他休完了陪产假就回去工作。对于生孩子这件事情,女性的付出远远大于男性。
李姐姐曾说,她对于孩子的爱是循序渐进的,并非刚知道怀孕后就充满对孩子的关爱,而是在时时刻刻对孩子的牵挂中,逐渐地越来越在意,越来越深爱。
妈妈们也并非生来就懂得如何爱孩子,她们也需要时间去成为母亲,去习惯拥有母亲身份的生活。而父亲却往往在这些育儿的生活中缺席。他们不参与孩子的成长,然后在突然一天发现,哦,原来孩子长这么大了。总有人说什么父爱如山,内敛深沉。可我总觉得这是男人逃避育儿的遮羞布。明明是两个人的孩子,却只有一个人成倍付出。
在月子中心,我们再次见到了李姐姐。月子中心的装修风格偏暖色调,照入房间中的阳光倾洒了一地,与房中的格局相得益彰,在踏入房间后,这般的景象让我感受到莫名的暖意。
李姐姐坐在窗边的椅子上,与我们交流了她对未来的规划。她正处于工作升职黄金年龄,孩子的到来将她实现晋升的愿望暂时推迟,尽管她已暂停原有的工作,但她仍然计划在产假期间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希望在回归工作后能够晋升到理想的职位。我想,太多太多的母亲为了孩子与有了孩子以后的家庭而奔波,甚至不得不因为孩子放弃一部分的职业抱负。而作为有可能成为母亲的女性,在求职过程中被不合理的用人考量而拒绝,这无形也让女性在面临生育抉择时陷入困境。
然而,无论是怀孕还是有了孩子以后的生活,母亲们也仍然是曾经的她们,她们只是将倾注于自己身上的情感给了自己怀胎十月的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往后,母亲的角色里只剩下母亲,母亲的志向就只剩下对孩子的期待。母爱让母亲们甚至可以抛弃自己,放弃实现理想的机会,忍受不公平的职场歧视,但在我看来,无论是否有孩子,母亲们都仍是自己,母亲的感情色彩也不会只剩下母爱这一种单调的颜色。因此,更多的社会支持与来自家庭的支持仍需提高,让女性及母亲拥有更多选择和面对生育的勇气和底气,让她们环被在更多的爱中,能够在爱孩子的同时也爱着自己。
作为李姐姐备孕、怀孕及生育过程的观察者和倾听者,每每想起姐姐的经历,我的心里都充满震撼和感动,而成千上万的妈妈们或许还会比她经历更多的痛苦,但她们都从未放弃。她们与一次次失败斗争,强大的内心在经历一次次折磨后从未丧失生机,孩子给她们带来的希望和坚韧的内心让她们不屈服于失败。
美好的结局或如李姐姐般母子平安健康,但也有许多母亲面对的是历经磨难却仍未能得偿所愿,或领养孩子,或放弃生育,但无论结局如何,妈妈们都应得到大女人、大英雄一般对待,敬她们坚韧不屈的意志、无私的精神、无穷的生命力……
愿每一位母亲和每一位为了成为母亲而努力着的女性们健康快乐,即使成为母亲也仍是自己,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在成为妈妈和保持自己中寻得平衡点;愿更先进的医疗技术能造福更多妈妈们,让她们经历更少的身心痛苦,更少地被生育影响,健康平安;也愿妈妈们能主导自己的情感调色盘,让盘中的色彩永远是鲜明的彩色。
作者:杨东蓉、程子轩
深圳大学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
在这段时间的访谈中,我们感触万千。
无论是张姐姐,徐姐姐,还是刘姐姐和李姐姐,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不同的女性在生育这条路上的纷纷情态。往常的我,对于母爱总觉得是理所当然,母亲当然应该爱孩子,可是这一路见闻告诉了我,母爱和其他所有感情一样,是复杂的,是需要理由的,是人人独特的。
进行试管婴儿的张姐姐,喜欢孩子是推动她最初尝试试管的一个原因,而当她屡试不成后,驱使着她继续尝试的已经不仅仅是爱这么简单,那更多的是对于已投入的成本的不甘,“下一次肯定能成功”像恶魔的蛊惑,她为此不惜付出再付出;
产后抑郁的徐姐姐,她毫无疑问也曾深爱自己的孩子,期待生命的诞生,可是孩子日复一日的哭闹对于彼时难以调控情绪的她来说,是痛苦的催命符。“如果没有生下你,就好了”,“如果你消失,是不是我的生活就会恢复从前了”,爱,在这一刻变成了恨;
嘴上说着不喜欢小孩的卢姐姐,在真正失去孩子时,流下一行行苦泪。不喜欢,是她安慰自己的良药,没有期待,在失败时也就不会心痛了;
对我们表现得幸运顺利的刘姐姐,其实面对着生活的一地鸡毛,她早产的两个孩子承担着她的期望,一点点的熨贴她焦虑,疏离的内心;
有着美满家庭的李姐姐,也不得不在承担生育责任的同时,去和不需要生育的男人争抢事业的机会。
人生海海,在产科这个充满悲欢喜乐的地方,我们见到的是一幅幅人世图景,我们记下的也只有点点斑驳略影。
带教老师:冯媛
深圳大学总医院妇产科
(本文中的患者均为化名,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公有版权)
编者按
《生命间——产科群访纪实》一文于2024年2月2日发表后,获得了很好的反响,阅读量名列前茅。由于编辑工作的疏忽,文中使用了未经授权的插图。经发现后,编辑小组对本文进行了重新编辑并再次推送。我们也将吸取教训,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注意编辑规范,在此也对喜爱原文的读者和原文插图的创作者表示由衷的歉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