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画卷
2019级临床医学 朱雪燕
第一次见到林奶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她干枯褶皱如树皮的皮肤和因此显得格外大和瞩目的棕黄色眼眸。然后,便是她的轮椅和她的沉默。在我们走近的时候,她的眼睛一会看向身旁的廖爷爷,一会看向我们,仿佛对她自己在这里的停留感到无措和迷茫。我们缓缓在她身边蹲下,开始向她打招呼并自我介绍。她举起干枯变形的手,看着我们,颤抖着向我们挥了挥手,但仍然伴随着沉默。我们开始询问她的名字和姓名。她反应了一会,棕黄色的眼睛看了看前方,又转过来看了看我们,但又重新看回了前方,不发一语。她的沉默令我们有些慌张,担心聊天还能否继续。我们沉默了一会,还是鼓起勇气来重新询问。她依旧是先看了看前方,又转过来看了看我们。正当我们以为又失败了的时候,她举起手指了指靠近我们这边的耳朵,看着我们的眼睛,眼神仿佛犯了错的孩子,用略带嘶哑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我的…耳朵…不好”。见我们好像还有些迷茫,她的手颤抖着向下扯着口罩,再一次向我们重复:“我的…耳朵…不好”。这是我们初见的前10分钟。
得知了林奶奶耳朵不好,我们开始大声地附在她的耳旁询问。每次她都会先看着前方,仿佛在努力地回想着,有时思考良久才带着迷茫的眼神看向我们,有时则在思考后会用嘶哑的声音断续地回答我们的问题。有时她听不见我们的问题,便会再次指指自己的耳朵。但不管能不能答上来,每一次每一个问题都会用她格外大的,有些浑浊但美丽的眼睛看着我们,仿佛在用眼神努力地回应着我们。也许是太闷了,也也许是我们努力地凑在她嘴边听懂她的话语的举动,她总是不时地扯下口罩。伴着被扯下的口罩,我可以看到她黑红的同样有些干枯的嘴唇,每次回答时,她的舌头都仿佛已无力抬起,紧贴着下颌,吃力地发出模糊不清的语句,少许唾沫因此顺着破损的嘴角流出,浸湿了她的嘴角。但她仍然一个又一个问题地回答着我们,执拗又纯真地看着我们。
因此,在断续的回答中,林奶奶的一生仿佛画卷般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我们知道了她今年79岁,有三个孩子,还有三个孙子,他们每周都会来看望她,会给她带爱吃的苹果和葡萄,还会带她去晒晒太阳。她喜欢红色,尤其喜欢身上那件女儿送的红色衣服。她在深圳出生,在这生活了一辈子,不会讲粤语但会讲英语。她不记得过世老伴的名字了,但仍然记得他是打游击的,还记得他们的初遇是同事介绍,还记得那年她才18。我们还知道了她的职业,是个小学教师,教数学和语文,知道了她在退休后和同事们去到处去旅游,还记得北京的天安门和好吃的烤鸭。她仿佛忘记了很多,忘记了孩子和老伴的名字,忘记了她来这里多久,却又还记得很多,记得当初的相遇,记得那些年旅游的快乐时光。她的语言是断续的,看起来是沉默的,但心里却一直向我们述说着。她不是主动地去倾述,去说,但当我们询问时,她总是努力地去回忆去回答,哪怕口齿不清,哪怕嘴角已经湿润。
在过程中,她有两次主动指着耳朵和眼睛,看着我们说自己的耳朵和眼睛不太好了。一次是我们握着她的手说她的手有些凉了,嘱咐她多穿些衣服,一次是我们夸她真棒,还会讲英语。看着她孩子般纯洁又不时带着迷茫的眼睛,浸湿嘴角和始终面无表情的脸庞,我有些无措,又有些悲伤和感动。悲伤她的无力和遗忘,无力去记起又无力去表达,又感动于她的努力和友善,努力地用仅剩的语言去表达。
最后,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最后握了握她的手,向她告别。我站了起来,护工阿姨也缓缓将她推走,她突然略微侧过头,艰难地颤抖着向我们挥了挥手。那一瞬间,我感到感动和自豪充斥了我的心,尤其是老师告诉我们林奶奶平时不爱讲话时,我顿时觉得觉得早起转车的辛苦,开始聊天的害怕与无措,长久的蹲地都是值得的。也许这个下午,我们短暂地倾听了她,她带着我们轻掠了她的过去与现在,也许能够让她略微回忆起感受到曾经的悲伤与喜乐,也许能给她带来一些快乐和充实。
其实,我们也曾差点被林奶奶的面无表情和沉默吓退,我们也曾陷于无助和害怕,不知从何聊起。但其实,只要再耐心一点点,只要再坚持一下下,我们就可以看到,面无表情和沉默可能是疾病和身体的枷锁,她们的内心仍然是真诚的,是渴望关心和表达的。她的沉默可能只是真的忘记了,可能只是缺少一个对记忆的引导,也可能是在思考怎么用无力的躯体进行表达。不要用理所当然地去认为,去认为沉默的她不需要表达,去认为她将一切都遗忘。
我们能给她们的可能只有这一个下午。但我想,当我老了,当我坐在轮椅上,当我的世界只剩下眼前局限的视野、睡觉和吃饭时,有人能来握着我的手,愿意带我捕捉我可能曾经遗失的生命的片段,让我感受记起过去的情绪,愿意和我说说话,愿意听我说被尘封的那些人,我也会有一些满足和欢喜的吧。这也是我、我们所希望的,希望我们能通过这多一点点的询问和耐心,给林奶奶和其他的老人带来哪怕一瞬间的满足与欢喜,那我们也是快乐和值得的。也希望越来越多的老人,可以得到来自亲人的、医疗看护工作者的、陌生人的这一点点耐心和关心,获得哪怕一瞬的满足和快乐。
老师点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叙事者善于抓住一个点(细节)——林奶奶眼神的几次变化去刻画,非常生动地向读者传达了沉默背后的原因。在“我”打开了林奶奶尘封的世界的同时,“我”的心灵也被照亮了。结尾主语由”我“到”我们“的转换,这个”我们“可以是医务工作者,可以是年轻人,可以是所有的人们,潜藏着叙事者美好的心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