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病房有感
2018级临床医学 李雨
在前往产科之前,我一直挺不喜欢小孩子的。可能接触的小孩子都是七八岁的年纪吧,七八岁狗都嫌。(而且听说刚出生的新生儿都皱巴巴的,脸又红,有一点点丑,就很抵触)而且作为当代女性,我觉得我很恐婚恐育,所以对产科好像没什么感觉。
没想到最后真香了。(不过其中还是夹杂了一些复杂的情感)
感到恐惧是在进产科之后就开始的,在我们进去产科的时候,正遇到一位产妇待产宫缩,她痛苦的呻吟声弥漫在整个产科,徒然让气氛变得紧张起来。与她的痛苦相对的是医护人员的镇定,对于医护人员来说,这样的场景似乎已经变成了日常。
然后去了产后病区。
刘姐姐是一位顺产出生1天的新生儿的母亲——请容许我如此称呼她,因为在产科,一位女士作为母亲的身份是无比的重要不容忽略。
刘姐姐是一名物流企业HR,和丈夫是相亲认识的。目前是丈夫,母亲和婆婆轮流照顾。我们进去的时候,她丈夫正因为熬夜陪伴的疲劳在家休息。在我们进入病房的时候,她正躺在床上哺乳,新生儿小米粒就躺在她旁边。照顾她的是她的婆婆。在知乎上被推送了太多婆媳矛盾的问题,包括在坐月子时婆婆对儿媳的刁难,让我在得知这两位女士是婆媳关系之后着重观察了她们之间的互动。但是好像没有出现我害怕看到的情景。与知乎上的水火不容相反,她们相处的十分愉悦。在和刘姐姐的聊天中也可以感觉到,她很幸福。
作为国企的员工,似乎妊娠并没有给她带来太多需要平衡工作与家庭的问题。作为一家人的宠爱和爱护的中心,似乎也没有需要担忧的产后情绪问题。
作为患者的她,好像无痛分娩对她有很大的帮助,让她在生产后精神状态也很好。
作为母亲的她眼里充满了柔情,讲话也很温柔,新生儿躺在她身边,闭着眼睛,时不时发出一两声像小猫一般的嘤咛。
过了一会儿,小婴儿沉沉睡去,奶奶将他放在了医院配备的小床上。
在我们聊天的过程中,老人出去替姐姐温粥。在这时,小米粒醒来了,他感受不到母亲的气息,开始哭。
我终于见识到了新生儿强大的一面:他有个铁肺。哭起来声音洪亮,简直可以说中气十足振聋发聩。刘姐姐半起身想要抱起他,但是生育之后又不方便起身。
新生儿的哭声就在耳边,一群大学生都慌了神。然后就发生了让我至今想想都觉得感受很特别很不可思议的一幕:刘姐姐请我进行手消毒之后帮她将婴儿抱起递给她。那一刻我是真的肉眼可见的紧张,从来没有抱过小婴儿的我第一次接触这么脆弱幼小的一个生命。进行完手消毒后,小心翼翼将他抱起。新生儿的身体是真的很肉乎乎的软,还带有一股好闻的奶香味,但是头也是真的大。我整个人都僵住,生怕用力了勒到他放松了摔到他。
然后就宕机了。
第二个进入的病房是待产的张玉华姐姐的病房。我们是跟随带教老师监测胎心时一同进来的,在我们进去时她正在坐瑜伽球。
病房里只有她一个,她的丈夫下班了就过来,隔壁床的姐姐(就是那位我们进入产科时在待产的姐姐)也已经被送入产房了。
她由于会阴部静脉曲张加上疑似疝气,情况特殊,所以之前还没有到预产期就住进了医院。在监测完胎心之后,她下床继续坐瑜伽球。带教老师说她是个很坚强的妈妈,因为生产评估比较艰难,一直在坚持坐瑜伽球改善盆底功能。大概是为母则刚吧。目前张玉华姐姐已经过了待产期了,可是仍然还没有生产征兆。在说到这个的时候,没有想象中的焦虑,姐姐笑了笑,“虽然很期待啦,不过该来就来,他不出来就等着呗。”
在聊天中我们得知,她和丈夫本来是丁克家庭,结果无意间创造了一个小生命,但他们接受的也很坦然。
相比已经生产的刘姐姐,张玉华姐姐虽然心态很好,但是还是能感受到即将分娩的紧张。在聊到担心的时候,她说很担心小孩子的健康以及伴随“四脚吞金兽”而来的经济问题。这好像也是很多产妇产前的忧虑。问到妊娠前后心态变化时,她说觉得自己好像慢慢开始有一些心态上的改变,感觉要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
产科半日游之后,感觉自己的生育观也隐隐产生了点改变吧。(至少没那么讨厌小孩了)
在产科和姐姐们聊了不少以外,我们还和带教老师李老师聊了很多。之前我的家人也很希望我以后从事产科,因为他们觉得产科每天都有新生儿诞生,是阴沉的医院里为数不多带来新希望的感觉的地方。所以我问李老师,产科的工作会带给人幸福感吗?她认真的告诉我,在产科新生命的诞生不仅带来的是幸福感,同时伴随的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但产科的使命感和其他科室略有不同,每个新生儿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孕妇作为妈妈更是,生孩子这件事对于任何一个家庭都是重大事件,所以认真对待工作也是带给更多人希望。现在很多家庭都对新生命十分重视,但是很多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们可能没有很多的经验,老一辈的经验也只是个人经验,没有群体性。所以总医院经常周末开设孕期课堂,教授一些孕期和育婴知识,给准妈妈准爸爸提供学习机会。她还跟我们分享了一个在他们医院生产的孕妇的故事。生产后坐月子不太会哺乳,抑郁情绪导致家庭氛围也很压抑,在总医院开设的育婴到家服务中寻求帮助,后来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缓解了很多。在我看来,其实现代女性越来越恐婚恐育的原因不止在于十月妊娠一朝分娩造成的痛苦和对母体的伤害,也有很大原因在于生产之后对于正确育婴方法的缺乏和生孩子带来的后续生活压力。虽然医护工作者不能帮助他们解决所有生育带来的麻烦,但是感觉有“孕期课堂”和“到家帮助”这样的服务模式,可以让更多人较少对于孕育生命的恐惧。
听说总医院还有分娩痛苦体验仪,不过很遗憾仪器在门诊,在我们见习时门诊已经下班了。不然还挺想让我们组的男孩子体验一下。(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眼神)
后记
在过了两天之后,我们都在期待张玉华姐姐的好消息,然后在周六中午再次探望张玉华姐姐。此时她已经从待产区病房转入了产后病房。在周五晚上她成功顺产诞下一名六斤七两的男婴。
我们在探望她的时候她在吃午饭,跟上一次的病房不同,这次她的亲人都陪伴在她身边。她的精神状态也很好,还分享了生产时的一件囧事:在生产时听到自己的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她说感觉无比的开心,结果助产士告诉她:“高兴早了,不是你的崽,你这还没生出来呢,再使把劲儿!”
在聊天中能感觉卸下了十个月的重担的她的轻松了不少,老师说她的静脉曲张也有所好转,现在的她是个幸福的妈妈。希望她能一直幸福下去!
老师点评:读起来十分流畅愉快的平行病历,体验感十足,生活气息浓厚,尤其是因为有了那个意外的小插曲,给文本平添了喜悦的色彩。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