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李姐姐的一封信
还在暑假期间,深圳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21级产科叙事实践社团第五小组的同学们,收到了在社会实践中跟访的孕妇李姐姐和家属赠与的一面锦旗。这也许是同学们在学医之路上收到的第一面锦旗。在喜悦与祝贺之余,我们十分期待了解这面锦旗背后的故事,希望小组的同学们能把他们已经开展的实践经历写下来,于是就有了这封同学们写给李姐姐的信。
李姐姐一家给实践小组赠送的锦旗
亲爱的李姐姐:
好久不见!不知你看到这封信时,孩子是否甜蜜的安睡在你身旁呢?算起来,从我们第一次见面到现在居然已经有三个月之久了。回忆起我们相处的时光,从怀胎十月到婴儿呱呱落地,我们一起分享了喜悦、忧愁、感动,写到这里时,种种感触已经涌上心头。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那时候的你已是孕晚期,“新冠”才刚痊愈,看着你高高隆起的腹部和行动不便的样子,我们说不担心一定是假的。听着你频繁的咳嗽和谈话间抑制不住的喘息,身体健康的我们都有了喘不上气的感觉,连声劝慰你多加休息。第一次见我们的时候你是否也会紧张?其实,我们见你之前也在猜测你是否好相处、是否会抵触我们,但随着访谈的开始,这些疑虑都被打消了,因为我们感受到你是个平和而内心强大的大姐姐,对我们也很是照顾。
同学们在产科访谈李姐姐
你一波三折的怀孕经历光听着就让人感觉像坐过山车似的。先是宝宝在宫内情况疑似存在较为令人担忧的异常检测结果,让你焦急的辗转反侧,好在只是虚惊一场;没过多久,肚子出现大片瘙痒难耐的湿疹和频繁的起夜剥夺了你完整的休息;突然的一天夜半又突然出现胎动减少的情况,吓得你和丈夫急急忙忙地跑去医院;再到你突然发动生产,锥心的疼痛如同蚂蚁一般游走在你全身,你咬着牙挺过了接近一天的产程;好不容易成功顺产,精疲力竭的你又听说刚出生的女儿被诊断为轻中度的败血症。在医院观察一段时间后,你们终于接回了健康的女儿,这才松了口气。纵使一路走来如此坎坷,你的抱怨也很少。我还记得你说过的“有什么事情努力去解决就好”,可以说,姐姐你是我们见过的最坚强的人之一。
谈论起孕期经历的话题时,你基本上是知无不言,各种小细节都愿意与我们分享,甚至去翻阅之前的档案。可是到了自己的感受,你却寥寥几句就带过了,好像这些事只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些小苦恼。一开始我们觉得你不愿意和陌生人分享这些私密的情感,后来才感觉到你只是不常向他人讲述,所以不太熟练。其中缘由我们多少也能猜测到:有些话确实很难在一个过于亲密和彼此牵挂的关系中说出口。当你说我们让你讲出了许多平时难以开口的话,思考了很多平时不会注意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真的很惊喜。除了提问,我们不曾多言什么,也不能提供治疗方案,从始至终我们做的事情都是倾听,或是回应你的苦恼,但却为你带来如此多的慰藉。我们想,倾诉和倾听一直是双向奔赴的。你因为各种情绪被我们重视而感到温暖,我们也会因为你敞开的心扉和信赖而幸福。我们好像有和你提过这门课叫做“温暖的医学”,我一直以为只是由我们带给患者温暖,现在想想,得到温暖的人又何尝没有我们呢。
同学们在李姐姐家进行家访
我们好像总是喜欢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母亲是什么样的。第一次问你的时候你认真地想了很久,最后只是摇了摇头,说还没有什么实感;第二次问你是在临产时,你回忆着四维里那个幼小的脸庞,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第三次问已经是在你生产一周后了,想起生产后趴在你身上那个温热的小生命,这一次你终于给出了一个答案:“想要保护我的孩子,疼爱她。”
看着你从准妈妈变成真正的母亲,我隐约瞥见了那些过去不可及,未来不可知的浮光掠影。我的妈妈也是抱着这种期待又忐忑的心情迎接我的到来的吗?未来的我也会为这样一个被我孕育的生命而悸动吗?我忍不住问我自己,母亲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想起你谈论起自己母亲的模样来了。刚生产完的你十分虚弱,下床没走两步就昏了过去,再一睁眼,母亲担忧的脸就在跟前了。你又回忆起母亲当年独自带你们姐弟俩的情形,说着说着,万语千言也都咽在泪里了。或许是那些积压在你母亲心上沉甸甸的不被理解和难以道出,皆顺着婴儿的啼哭落在你的心头上了?那一刻,我的胸口也酸酸涨涨的,好似亲眼目睹了那些彼此不接触的时空,彼此不互通的心绪,随着岁月流逝兜兜转转,最终因为共同的体验碰撞、和解。这大概就是母亲的模样吧。
三个月来,我们断断续续地听着你的故事,感受着你的喜悲。经历十月怀胎,你用母亲独有的顽强在平凡中孕育伟大,越过艰难坎坷,你温柔的眼眸倒映着那个奇迹般的稚嫩面庞。最后,我想将一句在儿童病房看到的话借花献佛送给你:
我从闪闪的星星来到妈妈身边,说明妈妈是太阳,永远是天上最明亮的一个。
(本文执笔:练偲莹)
实践小组与带教老师合影
2021级产科叙事实践社团第五小组
组长:梁书睿
组员:练偲莹 刘艺 潘雨桐 邓宇璇 陈子平 黎洪良
带教老师
徐小茜:深圳大学总医院产科主治医师
田利红:深圳大学总医院产科主管护师
带教老师田利感言:
我们这个产妇在跟访前,是有些抵触家访的,不太愿意,在后面的接触过程中,主动同意接受家访。记得暑假前,下夜班带同学们去产妇家里家访,产妇坐在我旁边的凳子上,动容的看着同学们,说非常感谢他们,看到了她的需求和情绪,家里人都从来没有这么关注过她的心理需求和感受,甚至有些疗愈着她对母亲的情感,终于能切身感受她母亲的感受,讲着产妇的眼睛就微微发红,泛起了泪花!这个场景至今印象深刻,也很触动,叙事医学对患者的帮助、影响至深。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