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香——鹏城药话“大讲堂第三讲顺利在我部召开
2024年1月23日上午,应深圳大学医学部药学院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林院士在深圳大学丽湖校区A7沙河苑进行了学术报告,题目为:“本草基因组学研究与应用”。
报告中,陈院士首先提到,中药在过去50年的研究最核心的成果是其化学背景的摸底,但其基因背景仍不清楚。陈院士和他的团队在二代测序技术发展的初期就提出了本草基因组学的概念,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深耕药用植物的基因组学研究,摸清了大量中草药的遗传背景。陈院士和他的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600多种药用植物全基因组和细胞器基因组图谱的构建,揭示了中草药品质形成的遗传密码。另外,陈院士介绍了基于ITS2的中草药DNA条形码鉴定的方法体系,从基因层面解决中草药物种真伪鉴定的难题。陈院士同时提出要重视底层技术的打造,掌握核心技术:通过摸清药用植物的遗传背景,找到核心性状,培育新品种。陈院士在本草基因组学领域深耕多年,影响巨大,多个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并获得2016中国十大医学进展、2021年的中药的十大学术进展等奖项。报告结束后,反响热烈,陈院士与师生深入交流,与会师生受益匪浅。
同日上午,应深圳大学医学部药学院邀请,临港实验室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药学院院长、人工智能新药创智中心主任,上海市新药设计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洪林教授在深圳大学丽湖校区A7沙河苑进行了学术报告,题目为:“Al助力新药研发”。
在报告中,李教授首先介绍了AI为新药研发带来曙光,加速新药研发和临床研究的整个流程。李教授和他的团队构建了包含280万篇文献、3亿对疾病-靶点关系的大型的疾病-靶点-药物关系知识图谱,为新药立项研究打下坚实基础。随后,李教授介绍了通过“近药空间”探索药物的概念:结合人工智能手段,从大量的专利文件中获得近药空间化学信息,得到高可合成性及高活性的近药分子,对近药分子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同时,李教授通过不同的案例讲述了基于知识图谱寻找靶点并根据已有药物进行局部优化获得新药的方法的可行性。最后,李教授还介绍了他和团队最新构建的中西医知识库,并讲述如何使用AI把数据变成知识。报告结束后,李老师和与会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报告嘉宾简介
陈士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创立了本草基因组学学科体系。任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日本东京药科大学客座教授。担任《药学学报》等期刊副主编。在Nat Plants,Nat Commun,PNA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他引3.2万次,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李洪林,临港实验室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药学院院长、人工智能新药创智中心主任,上海市新药设计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药物靶标识别和药物发现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已在PNAS, Adv Sci, Nat Commun, Nucl Acids Res, Med Chem等期刊发表SCl论文200余篇,论文他引1.7万次,已申请发明专利105项(获授权54项),PCT专利32项,软件版权15项,转让临床前药物6个(5个1类新药,1个2类新药),3个进入临床研究。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