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部顺利举办核酸与代谢高峰论坛
为进一步推动对核酸与代谢领域的探讨和交流,促进核酸与代谢领域对相关学科提升,6月15日医学部举办了核酸与代谢高峰论坛,论坛采取线下与线上结合的方式,医学部副主任陈心春、基础医学院院长刘宝华及近50名师生参加此次论坛,与报告专家围绕核酸与代谢领域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研讨。
论坛开幕首先由陈心春教授致欢迎辞,陈心春对此次应邀参加高峰论坛的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衷心的感谢。他指出,本次论坛为医学部全体师生提供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希望各位参会师生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学术观点的碰撞和交流,进行深入研讨、提升学术水平,同时预祝此次论坛圆满成功。
论坛分为学术报告、学术交流两个部分,论坛上半场由李思思副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副院长李海涛、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薛愿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伊成器、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翟继先4名国内知名学者围绕核酸与代谢领域带来精彩的学术报告,呈现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
论坛分为学术报告、学术交流两个部分,论坛上半场由李思思副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副院长李海涛、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薛愿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伊成器、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翟继先4名国内知名学者围绕核酸与代谢领域带来精彩的学术报告,呈现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
李海涛教授长期从事表观遗传修饰识别与调控研究,以及表观靶向药物开发。其以《基因组6mA修饰与DNA开链调控》为题,讲述6mA的DNA甲基化修饰碱基。李海涛教授开场先介绍6mA从发现以来所引起的争议,提出科学的争议需要实事求是越辩越明。随后介绍课题组通过系统的生化和复合物结构解析,发现ALKBH1偏好催化“鼓泡”状态的DNA 6mA修饰。基因组容易发生局部开链的“鼓泡”区域正是AT富集的SIDD区域,该区域富含核基质附着区DNA基序,可通过介导基因组与核基质的相互作用,参与染色质高维结构组织,对转录、复制等过程有着重要调控作用。他们发现超过60%的6mA位于SIDD区,且能显著的阻碍SIDD区调节蛋白SATB1对DNA的结合,这说明6mA通过拮抗SATB1维持染色质的常染色质-异染色质边界,调控周边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小鼠滋养层干细胞的形成。
薛愿超教授主要围绕着RNA结合蛋白和非编码RNA的功能开展研究。他带来题为《非编码RNA功能基因组学》的报告。为捕获细胞内RNA原位高级结构和非编码RNA作用靶标,薛教授课题组先前开发RIC-seq新技术,该方法利用甲醛交联以固定RNA-RNA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保持细胞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RNA原位近端连接技术将空间邻近的RNA片段连接起来形成嵌合体RNA,并创新性地使用pCp-biotin标记和富集嵌合体RNA,能够以更低的假阳性率和测序成本实现单碱基分辨率下全景式解析细胞内各种编码及非编码RNA的空间相互作用。此外,薛教授还介绍可在微量细胞中鉴定RNA结合蛋白作用靶点的新技术LACE-seq,首次实现在单碱基分辨率和单细胞层面精准鉴定RBP的结合位点,为研究 RBP在胚胎发育和生殖疾病中的功能机制打开大门。
伊成器教授多年来通过化学生物学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致力于核酸化学修饰调控重要生命过程的机理研究,发展多个新型核糖核酸修饰的原创性技术。伊教授以《基因组修饰与编辑》为题,首先与大家分享课题组开发的多个关于检测核酸修饰的新技术,随后系统介绍了基因编辑疗法的开端以及因为一次事故所造成的中断研究,提出应对基因编辑的脱靶效应进行更有效地安全性评估策略。所以课题组近期在人类HEK239T细胞系中详细评估DdCBE 在进行线粒体编辑时,由于泄露至细胞核而导致的核基因组脱靶编辑效应,并探究其核基因组脱靶作用机制和工具的优化方案。伊教授最后总结到,提出安全性评估不是为了反对基因编辑,而是帮助大家看到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翟继先副教授一直从事植物表观遗传学领域的研究,他为我们带来《植物全基因组polyA长度分析》的报告,讲述课题组结合三代测序技术,开发出一套能同时检测PolyA信息,Pol II转录位置和多内含子剪接情况的高通量全长单分子测序技术FLEP-seq,相关技术已成功用于拟南芥转录及剪接相关研究,这为研究人员追踪并研究植物mRNA转录、剪切和加工的动态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新工具。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