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部熊炜助理教授在自然指数期刊Nano Letters发表纳米晶药物研究成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1-02 10:23:25 浏览次数: 【字体:

      医学部药学院熊炜老师在药物纳米晶的稳定机制研究取得进展,成果发表在自然指数期刊《Nano Letters》(影响因子9.6,中科院一区),标题为“Unraveling the Impact of Stabilizers on Nanocrystal Preparation and Oral Absorption: A Case Study of Poorly Soluble Andrographolide”。医学部药学院19级药学专业本科生丁炳文郑震庭为第一作者,熊炜助理教授为独立通讯作者,深圳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药物纳米晶是借助少量表面活性剂控制药物晶体析出的纳米胶体,对提高水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具有普适性。因缺乏药物纳米晶的稳定机制的探索,反复试错仍是目前获得纳米晶制剂最优处方的主要途径。基于此,本研究以“天然抗生素”穿心莲内酯(AG)为模型药物,采用三种不同分子量和临界胶束浓度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Pluronic-F127、TPGS或Brij-S20)制备穿心莲内酯纳米晶(AG-NCs),解析影响纳米晶稳定性的关键制剂因素。研究发现AG与TPGS的比例为10:10(w/w)时,纳米混悬液中开始出现穿心莲内酯胶束(AG-MCs),并恶化了AG-NCs的粒径稳定性。为此,我们采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了AG-NCs中未结合的Pluronic-F127,首次提出瞬时结合率(IBR)作为指标,量化纳米晶处方中表面活性剂与药物的结合效率。而且,通过等温滴定量热仪(ITC)、石英晶体微天平分析仪(QCM-D)和分子动力学模拟(MD simulation)等先进技术揭示药辅间的分子相互作用,发现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晶处方中存在饱和剂量,并推荐其作为纳米晶配方的关键质量属性(CQA)之一。在口服吸收方面,相较于AG-MCs,AG-NCs展现了更好的溶出速率、黏液层透过和跨膜转运能力,显著提高了口服生物利用度。总之,本研究在纳米尺度和分子水平揭示了表面活性剂对纳米晶的稳定作用,为纳米晶制剂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创委和深圳大学新引进教师启动经费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4c05230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