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兴智教授在中国细胞生学学学会2025年学术大会组织基因组稳态分会场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25年全国学术大会于4月8日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这场为期四天的学术盛会汇聚了国内细胞生物学领域的顶尖学者,其中4月10日下午举办的"S28新型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基因组稳态"专题分会场尤为引人注目。该分会场由深圳大学医学部许兴智教授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黄俊教授联袂组织,聚焦基因组复制调控机制、DNA稳定性维持与细胞命运决定的前沿突破,为学界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对话。这也是许兴智教授继续2015、2021、2023和2024年之后再一次组织基因组稳态的分会场。在本次专题研讨中,与会专家围绕蛋白质翻译后修饰、DNA损伤应答系统、细胞周期检查点调控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学者们系统梳理了领域内近年来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深入探讨了基因组稳定性与细胞命运互作网络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创新方向。会议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多学科交叉的思维碰撞为细胞生物学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提供了新的理论支点。
首先,深圳大学许兴智教授聚焦类泛素蛋白UFM1修饰系统的调控网络,系统阐释了其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中的核心作用。他通过系列研究揭示了MRE11蛋白UFM1修饰缺失对MRN复合物组装及DNA损伤应答中ATM激酶活化的调控作用,并首次阐明PARP1经UFM1修饰介导停滞复制叉稳定的分子通路。这些创新性发现不仅从表观遗传层面解析了基因组不稳定的分子成因,更为靶向DNA损伤修复的肿瘤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通过多维度揭示UFM1修饰在DNA复制压力与损伤应答中的枢纽作用,为基因组稳定性调控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随后,同济大学袁健教授系统解析了乳酸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调控作用,揭示其通过介导组蛋白及非组蛋白的乳酸化修饰,形成肿瘤代谢重编程与DNA损伤修复通路的功能耦联,进而诱导肿瘤细胞产生化疗耐受表型。通过多维度证据证实,靶向抑制乳酸化修饰可有效阻断肿瘤细胞异常激活的DNA修复能力,为发展基于表观代谢调控的DNA修复检查点抑制剂提供了全新干预靶点及转化医学依据。
深圳大学彭斌副教授在肿瘤放疗领域取得突破,从药用植物党参中鉴定到天然活性小分放疗增敏剂。通过高通量筛选平台,以乳腺癌为研究模型成功鉴定出特异性靶向DNA损伤修复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该分子通过精确干扰MRN复合体的动态组装过程,有效阻断ATM激酶活化和检验点激活,并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DNA修复能力,诱导基因组不稳定性并增加肿瘤细胞对PARPi和放疗的敏感性。这项研究为三阴性乳腺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全新候选药物和干预策略。
紧接着,杭州师范大学丛羽生教授围绕UFMylation修饰系统的调控机制及生物学功能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最新成果揭示,在肝细胞中,UFMylation修饰的缺失会显著改变Keap1-Nrf2通路的稳态平衡。作为Nrf2的关键负调控因子,Keap1通常通过泛素化修饰促进Nrf2降解,当UFMylation修饰缺失时,该通路的异常激活会加速肝病发生发展。这一发现不仅为肝病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还为开发靶向UFMylation的肝病治疗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谢安勇教授通过创新性研究,揭示了复制偶联的单末端DNA双链断裂(DSB)修复异常与乳腺癌1号基因(BRCA1)缺陷的关联机制,通过自主构建的同源重组报告系统,分析BRCA1缺陷对单末端DNA双链断裂的同源重组修复的影响。突破性地阐明了BRCA1缺陷肿瘤的特征性突变主要源于复制偶联单末端DSB的异常修复,而非传统认知的双末端DSB,为BRCA1突变型肿瘤的精准诊疗策略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随后,天津医科大学石磊教授团队揭示了RNA外切酶REXO4通过动态调控R-Loop结构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新机制,并首次发现该酶介导的核酸代谢异常可抑制抗肿瘤免疫应答。该研究为靶向R-Loop调控网络联合免疫检查点治疗的精准策略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
下半场伊始,浙江大学黄俊教授通过解析PARP1-EXD2调控轴在基因组稳定性维持中的核心作用,首次揭示R-loop动态解析的分子开关机制。研究创造性阐明PARP1通过特异性招募核酸外切酶EXD2等效应因子形成复合调控网络,协同完成R-loop的精准切割与代谢清除。通过建立PARylation修饰动态调控模型,团队成功解析PAR化修饰的相位性解离机制——效应因子在脱离PARP1修饰链的同时,借助特异性锚定蛋白实现与R-loop位点的稳定结合。该研究丰富了DNA-RNA杂合链代谢调控领域的理论。
随后,东北师范大学冯云鹏教授首次揭示了组蛋白H4S47的O-GlcNAc修饰(H4S47O-GlcNAc)在DNA复制起始调控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机制解析发现,该修饰可以帮助蛋白激酶 DDK 结合到染色质上,通过促进DNA解旋酶 MCM 复合物的磷酸化支持复制原点的精准激活。该研究建立了DNA复制与营养环境间的重要联系,为深刻理解细胞如何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下保证遗传物质的正确继承和传递提供了新视角。
紧接着,广州国家实验室肖艳辉博士团队研究发现,短链脂肪酸(SCFAs)通过调控组蛋白乙酰化、丁酰化及巴豆酰化修饰,影响DSS诱导结肠炎模型中肠道上皮细胞的再生过程。该研究系统阐明了上述表观遗传修饰在肠黏膜损伤修复中的分子机制。
最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甘海云教授团队揭示了DNA损伤应答(DDR)系统维持染色体外环形DNA(ecDNA)稳定性和复制的分子机制。研究进一步揭示,ecDNA阳性肿瘤患者临床预后显著恶化,且其恶性进展与DNA损伤应答通路的异常激活密切关联,同时通过靶向干预ATM/CHK2关键节点可有效抑制ecDNA依赖性肿瘤生长,为开发基于DDR抑制剂的抗肿瘤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临床前证据。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