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部“新闻发布医席谈”访谈朱卫国教授团队
4月17日,医学部在丽湖校区守正楼综合服务大厅举办“新闻发布医席谈”,访谈朱卫国教授团队。深圳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辉,党委宣传部部长王朝洁,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原医学部主任朱卫国教授,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主任崔宏志,丽湖校区管理办公室主任阮彬,团委副书记黄冰婵,教务部(招生办公室)主任朱玲燕,研究生院副院长黄海云,发展规划部副主任董海峰,学生部副主任徐诚革,人力资源部副主任刘杨,医学部执行主任许兴智教授出席座谈。参加座谈的还有医学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10余人。座谈由医学部党委书记殷涛主持。
座谈伊始,周辉副校长发布重要新闻。2025年4月16日,深圳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及卡尔森国际肿瘤中心朱卫国教授团队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 “Histone H1 deamidation facilitates chromatin relaxation for DNA repair” 的研究论文。团队成员田媛、冯婷婷及张俊为论文第一作者,朱卫国教授为独立通讯作者,深圳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首次揭示组蛋白H1脱酰胺修饰这一早期表观遗传事件在DNA损伤应答中的作用,填补了损伤初始响应机制的研究空白,为开发放疗增敏剂和预测标志物提供了新靶点,对突破肿瘤治疗瓶颈、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周辉表示,适逢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朱卫国教授团队在肿瘤防治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研究成果荣登国际顶级期刊《Nature》,标志着深圳大学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已跻身世界前列。
新闻
发布完毕,学生代表向作者团队献花祝贺。
访谈作者团队环节,朱卫国教授娓娓道来。他从科普的角度介绍了本次研究成果的意义,研究不仅鉴定出DNA损伤早期控制染色质松散的开关事件,还揭示了H1促进DNA损伤修复的关键机制,最终为临床肿瘤放疗增敏提供新的靶标。他认为,本次研究成果的顺利发表得益于团队夜以继日在实验室不断地奋斗和积累。随后朱卫国分享了他认为的人生三大成就事件,一是在美国留学期间,表观遗传研究刚刚兴起,朱卫国所在实验室率先实现将表观遗传的研究向临床转化,发表了表观遗传领域的第一篇论文,直到今天表观遗传疗法仍作为应用于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二是基于表观遗传疗法围绕DNA损伤应答开展了长期研究,前期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积累如今达到一个高峰,累计发表几十篇文章;三是自身与深大医学的同步成长,2015年刚从北大医学部来到深大工作时,深大医学院正处于蓄势待发的新阶段,经过十余年的艰辛创业发展,如今深大医学部已经成为我校建设“双一流”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重要中坚力量,尤其是基础医学学科已经位列全国第9,朱卫国表示能够有幸参与其中并作出一定贡献,感到十分欣慰。
田媛助理教授分享了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在科学研究道路上的心路历程。她说,刚开始参加这个课题的时候面临着比较大的不确定性,相关领域的研究很少,且技术路线方法并不成熟,在研究过程中感到十分艰辛,甚至有一段时间极度想要放弃,眼泪不自觉地就流了下来。田媛强调,科研道路必然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偶然与必然的对立统一。本次研究能够达到现有的高度,离不开朱老师高瞻远瞩的宏观视野、细致入微的敏锐捕捉、深耕领域的老道经验,还有团队成员扎实的研究基础,以及在艰难时刻的相互支持,让所有的努力都有了意义。田媛表示,长期以来她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攻克这篇文章的科学难题,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成果产出,内心时有触动。但当她想到最初选择这份事业和工作的初心就是出于对科研的喜爱,当她一个接一个完成科研课题、揭开一个又一个机制,想到没准哪个成果将来能够救助一个病人,这些都成了她持之以恒的动力。她用自身经历体会回应久坐“冷板凳”的科研工作者,潜心研究要永葆对科研的初心和热爱。
冯婷婷同学作为一作团队中的在读博士生,分享了学术成长的心得体会。她说,本科毕业时了解到深圳大学具有先进的科研平台和资源,所以选择报考并被顺利录取,朱老师成为引导她走上科研道路的领路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成了她时常回想在耳边的一句鞭策。深大注重实践和创新,同时具有浓厚的科研氛围,让冯婷婷在硕士毕业时坚定选择在深大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田老师是她在科研中的好伙伴,冯婷婷在与其不断合作的学术成长中领悟到,科研是不断提出科学问题,认真思考并且去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更是与自己内心的较量和历练。每当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冯婷婷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反复推敲每一次结果,与张俊老师和团队每一个人度过了无数个奋斗的夜晚,让她知道科研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一场并肩作战的旅行。她与所有科研人共勉,未来她将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沉淀自己、积累自己,努力让科研成果真正为医学健康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医学部执行主任许兴智教授对朱卫国教授团队取得的成果再次表示祝贺。他强调,此次成果的发表是朱教授团队“十年磨一剑”最好的体现,与深圳市、大学在财政和政策方面给予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促使医学部能够推动“大学科-大人才团队-创新平台”的三大发展策略。姜保国院士加入深大医学部后,锚定了“1+3+X”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医学院校发展之路,进一步强化了学科战略、人才战略和平台战略的建设。在深圳大学“2035高水平科研计划”和医学部“有组织科研项目”的大力支持下,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形成有机结合,医学部已经在肿瘤、衰老、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和空间医学等领域加快布局,期待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
青年教师代表孟庆任老师认真听取了作者团队分享的经验,受益匪浅。首先他为能够加入朱老师课题组感到荣幸,孟庆任从聚焦微生物方向转而聚焦医学表观遗传的研究,让他明白想要在科研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就应该潜心致力于科学研究,而不能轻易被外界因素所干扰。结合自身专业背景,他认为应该在科学研究中充分结合实验和分析技术来提升科学研究的整体层次,进而为发现新的医学现象提供启发。学生代表周棽淇分享了他的所思所想。他说,作为刚加入课题组不久的学生,第一反应是既兴奋又有些忐忑。兴奋的是,Nature作为世界顶级期刊,在入学之初就能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它的分量;感慨的是,即便朱老师团队已经取得斐然的成就,也从不懈怠,经常看到朱老师深夜还在实验室同大家反复推敲实验方案、分析数据、讨论课题;忐忑的是,意识到自己加入了一个如此优秀的团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他为能在这样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环境中学习和研究感到无比幸运。
现场媒体和座谈代表对作者团队进行了提问,团队成员逐一解答疑惑,鞭辟入里,反响热烈。
殷涛在座谈总结时与在场的师生一起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殷涛表示,朱卫国教授团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新时代科技工作者重任在身、使命在肩,要自觉挺膺担当,在实现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的伟业中做出更大贡献。
“医席谈”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