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部思政第一课谈AI
3月26日,以“我的AI不设限:解锁人生的N种可能”为主题的“AI医席谈”在丽湖校区守正楼综合服务大厅举行,这次“医席谈”也是医学部春季学期“思政第一课”。医学部党委书记殷涛、药学院教师代表王绍祥、科创党支部书记刘昕宇、团委书记龙钰齐、企业家代表李乔亮出席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科创党支部党员以及师生代表20余人。
座谈伊始,与会师生一起学习了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关于人工智能问题的讲话精神以及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精神。习近平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形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智能化环境,不断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学习能力、生活质量,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抓住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难点,加强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住房、交通、助残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创新智能服务体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人工智能在民生领域的深度应用,创新智能服务体系,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深耕AI领域的企业家代表李乔亮为师生带来前沿的行业洞见,他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在医疗与企业运营中的变革力量,介绍了他的团队在医疗领域研发的辅助显微镜观测AI系统,实现从制片染色到成像观测的全程自动化,医生借助AI软件可高效完成初筛,减轻工作强度,提升诊断效率。这促使医学教育融入AI实操等新知识,实现学习、科研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从企业用人视角,AI助手已成为标配,能熟练运用AI工具的员工更受青睐。AI系统虽精简部分人力,但在维护、升级、培训等新兴领域岗位需求上升。医疗器械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医生需不断学习适应新设备,借助AI助手开启人机协同的医疗新时代。
王绍祥以药学专业学生多元就业为例,说明掌握AI等前沿技术的重要性。他指出当下是AI浪潮起始,虽有焦虑,但机遇已至,需积极拥抱。在科研方面,AI工具可梳理文献脉络、提炼观点,为学生指引清晰思路。AI与大数据、多组学融合,让基因功能研究和药物筛选更高效。王绍祥鼓励学生善用公共数据库,借助AI提升科研效率,携手AI共进,未来可期。
龙钰齐以自身七年的辅导员工作经历为依托,深入剖析了AI浪潮下辅导员工作的革新与坚守。面对学生多元问题,AI提供了快速精准的多维度分析,帮助制定针对性方案,如职业规划指导,有效缓解学生焦虑。她认为辅导员工作本质是情感输出与人际关系处理,这是AI无法替代的。龙老师从对AI的恐慌到主动驾驭,强调AI是工具,应顺应潮流,以“辅导员+AI”模式助力学生成长。
刘昕宇提出,随着AI工具普及,学生是否还需要学习传统的底层知识?他认为,学生过度依赖AI完成任务,可能对原理和逻辑缺乏理解。李乔亮回应这个问题时引述了AI“奇点”理论,认为若AI超越人类,人类将有更多时间追求幸福生活,AI可改善社会分配,解放人类。王绍祥则认为,AI缺乏真正创新能力,基础知识是创新基础,学生若跳过底层逻辑学习,难以提出高质量问题和实现突破,创新需人类深度参与。
参加“医席谈”的同学们也展开了热烈讨论,分享了人工智能在各自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与思考。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生宋豪杰认为,大模型在优化项目思路、分析内容、代码编写和数据处理等方面提供高效支持,但需警惕“AI幻觉”,甄别信息。硕士生温芯怡分享了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如超声图像分类分割中的应用优势,同时指出算法偏倚可能导致误诊,强调需建立伦理评估框架。本科生李冰涵提出,AI虽提高医疗效率,但医生不会被取代,未来社会是人与AI协同工作,具备跨学科知识的人更具竞争力。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梁志聪认为AI是“第二大脑”,大学生需保持独立思考,理解算法逻辑,主动学习运用工具,成为复合型人才,关注现实问题。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生丁文龙指出AI在智力层面超越人类,提醒警惕信息失真,强调人类应保持智力优势认知,AI引发职业进化。药学专业本科生郑沐琛分享了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崛起,强调生物信息学重要性,呼吁科研工作者将技术创新转化为民生福祉。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生钟桦骏回顾了AI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从区域封锁到精准定位的转变,以及AI在实验设计和结果优化中的辅助作用,提醒学生使用AI时需判断信息真实性。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讨论,与会师生普遍认为,AI技术的普及并不意味着传统知识的学习可以被忽视,相反,只有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在AI时代保持竞争力,并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同时,AI的广泛应用也为教育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在教学中平衡工具使用与知识学习的关系,将是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殷涛在座谈总结时提出,AI技术迅猛发展重构科研与创新链条,带来颠覆性变革,但也存在风险,如误诊和缺乏人文伦理约束。面对挑战,大学生需提升认知能力,突破信息茧房,主动适应技术浪潮。他强调,技术推送虽便利,但易导致认知局限,大学生应突破心理舒适区,接触多元信息和观点。他与同学们分享了“驾驭多样性”的理念,建议大学生要从接纳多样性、拥抱多样性和创造多样性三个不同层次修炼驾驭多样性的能力素质,比如挑战多线程多项目并行,尝试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多突发奇想尝试新的事物、组建多元化跨界团队等,努力修炼跨领域可迁移能力,训练跨领域“牵线搭桥”能力。殷涛还希望同学们深刻理解“三自”校训中“自律”涵义,保持对AI科技的人文自律,确保AI始终服务于人类,造福于人民。
会议结束后,与会师生领取赠书《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智人之上》、《混乱:如何成为失控时代的掌控者》,这些书籍聚焦于创新思维、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等前沿话题,旨在启发师生突破传统认知,探索AI时代的无限可能。赠书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师生思维的一次激发,希望这些书籍能帮助与会师生在AI浪潮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开放的心态,为今后的学习与研究注入新动力。未来,医学部将继续推动AI与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助力学部师生在技术浪潮中保持竞争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